十大最坑爹育儿书推荐看完100本育儿书籍
昨天,小区里两个三四岁的孩子为争玩具打起来了,一个孩子没争赢,被另一个孩子把玩具抢了去。
被抢玩具的小孩子哇哇大哭地向妈妈跑来,希望得到妈妈的帮助,但孩子妈妈却告诉他,你自己的事自己处理,我不插手。
说完,这个妈妈还转身对另一个妈妈说,育儿书籍上都说,孩子间的纠纷就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我们大人没必要插手。
看着那个玩具被抢但妈妈还叫他自己去处理的孩子在抹眼泪,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内心是多么的无助。
与上一代父母单凭经验和直觉养娃相比,年轻一代的父母普遍爱学习、崇尚科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然而,现代父母大量阅读育儿书,也容易进入另一个误区——本本主义、僵化教条、缺乏弹性。
其结果是:育儿书籍没少看,却拿活生生的孩子当机器一样去操控,把育儿书籍变成了操作手册。
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孩子生来都是唯一的、都是原创,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秉性、气质类型、潜能特质。
有些人语言智能更强,有些人的优势则在音乐智能,有些人运动方面更有天赋,有人更善于自我内省。
学习风格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学习的风格是不同的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人习惯通过观察来学习,有的孩子通过听的方式学习效率更高,还有一些孩子需要动手去参与。
这是在提醒父母,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个生命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用尽可能多元的视角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孩子。
对孩子不要贴标签,不要做比较,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给孩子最需要、最适合的。
正如爱因斯坦说:如果你根据能不能爬树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那你一生都会认为它是愚蠢的。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看看唐僧带的三个徒弟:
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有的坚强果敢、富于冒险,但缺乏耐心、容易冲动;
有的活泼开朗、讨巧灵活,但粗心大意、意志薄弱;
有的稳重踏实、吃苦耐劳,但缺少主见、不知变通。
带三个不同特质的徒弟,唐僧自然不能用一种方法,所以他给孙悟空带上紧箍咒,而八戒和沙僧则没有。
不同的年龄段,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是有差异的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以三岁的幼儿为例,这时候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比较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那我们就不会在孩子不把玩具分享给小伙伴时,去责怪他自私,而是会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物权,发展孩子的物权意识。
但如果是十岁的少年,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物权,那么我们就会反思,是不是我们教养方式出了问题。
教育方式方法,也因亲子之间的关系不同而不同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包括父母的教育理念、价值观、性情习惯,以及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信仰爱好等,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也不一样,自然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会有差异。
例如,一个孩子,婴幼儿阶段没在父母身边,是在外地的姥姥或奶奶家,由老人帮忙带大的,上小学时父母把孩子接到身边。
这时候,父母眼中的孩子可能就会存在很多行为问题,跟自己不亲、冷漠、孤僻、叛逆、情绪不稳定等。
面对这些问题,很多父母就可能会很着急,忍不住批评、训斥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会责怪老人没带好孩子。
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孩子更加叛逆,甚至会做出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事情。
这是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都没有尽到养育责任,孩子没感受过父母的爱和陪伴,没有生命的连接和精神的依恋、爱的滋养。
孩子根本不相信爸妈批评自己是为自己好,他会认为爸妈是嫌弃自己、讨厌自己。
这时候,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去纠正孩子的各种问题,而是立足去重建与孩子的良好亲子关系。
因为关系先于教育,而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
没有接纳、尊重和理解,就没有生命的连接;没有连接,就无法构建稳固的关系;没有关系,就没有影响力;没有影响力,就没有教育。
孩子不会向自己讨厌的人学习,而只会被自己尊敬、信赖的父母或老师滋养、影响和熏陶时,才会通过模仿、追随来吸收、内化,实现自我的成长。
那么另一个孩子,他从小就在父母身边长大,父母给予的是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当他犯错父母批评他几句,甚至训斥的严厉一些,孩子也容易接受。
因为他有安全感,他内心非常笃定,确信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愿意相信爸爸妈妈批评自己是在帮助自己学习某种技能,而不是嫌弃自己这个人。
也就是说,不同的亲子关系基础,适用的方法就不同。
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同,也影响着父母的教养方式比如有的父母认为听话、乖巧是好孩子的标准,那么教养方式上自然会给孩子提很多要求,制定很多规则去管控孩子。
而另一个家庭,父母认为听话不是好孩子必备的品质,独立思考才是。
父母相信每个生命诞生起都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那么在教养方式上自然会给孩子更多的信任和自由度,对于孩子因探索、尝试而犯的错误或失败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我周围有很多爱看书的孩子,他们中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没刻意培养过孩子阅读的习惯,这些孩子喜欢读书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父母自己爱读书,给孩子做了好的榜样示范;二是家里藏书很多,给孩子创造了一个随时可以阅读的环境。
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父母去督促孩子读书,相反,孩子有时候还沉浸在书中不能自拔,父母需要做是提醒他们多活动、多休息。
而另一些孩子,从小很少有接触到书的机会,父母对阅读也没有兴趣,还经常把孩子托管给手机、平板,那么到了小学或更大年龄,想要孩子喜欢读书,仅仅靠孩子自觉是不现实的。
作家毕淑敏曾经有一篇小说写的是婚姻,她把婚姻比作一双鞋。
她说:"切莫只贪图鞋的华贵,而委屈了自己的脚。别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脚。
脚比鞋重要,这是一条真理,许许多多的人却常常忘记。"
婚姻如此,教育更是如此。
很多人买衣服最怕撞衫,一定要买一件与众不同的,可教育子女这么大的事情,却总怕跟别人不一样。
父母总在期盼从别人那里找到速效的育儿秘籍,但从不反躬自省。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他的书中写到:"妈妈常常很容易被自己强烈的责任感所吓到并被其支配着做事,然后她就很快去翻教科书或各种育儿书,查找可以遵循的规则和示范。其实最合适的婴儿养育只有发自妈妈的真心才能做到;婴儿养育这件事,光靠头脑和智力是做不好的,妈妈必须开放你的情感,让你的心和感受变得自由才行。"
总结作为父母,我们在爱读书、追寻养育的"科学性"之外,更需要多一份独立思考,多一份开放性和灵活性,多一份心的感受和情感上的滋养,多一份思想上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
读育儿书,听育儿讲座的目的是帮我们更好地思考,而不是不再思考,只想着从别人那里找到解决自己孩子问题的速效方法。
父母真正的成长是从他人身上寻求一种启示,拓展一种思维,让自己能静下心来,靠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情况,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因为孩子是"人",不是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