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媒介事件论文推荐关于媒介事件
作者 | 尔佳
编辑 | 热热
本文为 拖鞋哥新传考研 原创作品,转载请授权
「尔佳絮叨」
今天给宝宝们推荐的是有关媒介事件的专题论文
这周鞋哥的19全程起航班帮助大家区分了假新闻、策划新闻、伪新闻、媒介事件几个概念,其中媒介事件作为策划新闻中的一种,是新闻传播学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也是考研中的高频考点。
今天为大家梳理一下这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扎实的基础才是今后写论述题的有力保障。
从共识性仪式到冲突性实践: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事件”的解构与重构
【作者】宋祖华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及其社会化应用的发展,人们的传播实践活动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既有的传统媒介事件理论已经很难回应生动的现实,亟待不断开拓和创新。从已有研究看,媒介事件研究遵循着从共识性仪式到冲突性实践的发展脉络,其中,还蕴含着“冲突实践型媒介事件”它具有独特的过程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运用这一概念可以“4C”框架取代“3C”模式,以不确定性冲突实践观替代传统结构仪式观。
「知识梳理——媒介事件」
1. 定义
指的就是经过某“组织”规划并执行,有媒体参与的并向受众传播的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事件。
戴杨和卡茨:在《媒介事件》提出,把在电视上进行现场直播的国家级历史事件,称为媒介事件。有“竞赛”“征服”“加冕”三种模式。
戴扬和卡茨认为,这种大型事件的电视直播可以看做是全民参加的仪式,与其说是在描绘现实,不如说是在唤起传受双方的核心价值与集体记忆。
这一仪式过程不单纯是传播者的意识操纵,最终意义是接受者与传播者共同协商的结果。
媒介事件不仅庆祝一致性,也欢呼多元性,受众展开讨论促进了平等和法制的实现。
2.媒介事件对受众来说,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
打破时间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从而使得受众产生一种角色的错位,认为自己就是事件的一部分,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者。
由于媒介事件经过了提前的策划和电视的参与,让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了相当的“知名度”。
「真题链接」
当今大众传播已经走向“小众传播”
但一些如世界杯,奥运会的媒介事件却仍能吸引大量受众
请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题框架」
一、动因:
媒介事件本身的内在动因:干扰性、支配性;强调和解而非冲突
受众需求:
(1)心绪转换需求:信息爆炸,对于确定事实的需求
(2)认知需求、群体需求:受众为免于认知不和谐,有群体需求
技术推动与资本投入
二、现象:
传者多元:主流媒体跟踪报道;传播类型聚合,用户二次转发
主流媒介仍有议程设置功能(累积、遍在、共鸣)——塑造共识和主流价值观
内容多样:(1)主流:主流价值观(2)非主流:表情包、“文化偷猎”
渠道丰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动
三、影响
积极影响
(1)打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形成共识,营造“共同体”,维持社会稳定
(2)促进公众间交流与沟通,仪式实质是一种文化传播: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
消极影响
(1)在媒介事件期间,社会冲突性事件被忽略:公众的声音被淹没
(2)媒介奇观使意识形态自然化,削弱公众的理性思考能力
(3)用户解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
在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在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的栏目或节目被不同的受众群体所选择、所分割,大众传播趋向“小众传播”的情况下,媒介事件却始终表现出它对空间、时间以及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的“征服”。
媒介事件所具有的日常干扰性、对消费主义的某种抵制、对以往社会中的矛盾或冲突的化解或搁置(尽管可能是暂时性的),以及媒介事件由此表现出的“垄断性”即“霸权性”,都是其他传播活动无法比拟的。事件“吞没”了评论者,报道变成了礼赞和庆祝。“这种变化事实赋予了播报者及其组织机构一个借以“宣誓效忠于其全体国民的核心价值的机会”。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本期推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