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挨摔怎么养原创养废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撰写人:星辰(自由撰稿人)
在朋友家的一次经历,让我看到了这样一幕场景:妈妈对孩子大声斥责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告诉你,如果作业写不完,你就得晚睡,明天早上又会起不来。”孩子回答道:“知道了,我正在写呢。”这样的循环几次后,妈妈又问道:“写得怎么样了?喝了这杯牛奶,对提高记忆力有好处...人家孩子一回家就会先写作业,你看看你自己!”孩子回答:“噢,真是烦人啊!牛奶你自己喝,其他家孩子有多好,你就去找他们当孩子好了,要生下我干嘛!”说完,孩子把牛奶杯摔在地上,房间的门“砰”的一声关上了。
妈妈不断督促,孩子就越是拖延;孩子拖延,妈妈就越是督促...这让人们感觉到了家庭中潜藏着一场暗斗,似乎这样较劲下去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
尽管每个父母最初的心愿都是为了孩子好,但错误的对抗只会导致亲子关系日益疏离。父母越严格,孩子越叛逆;父母越较劲,孩子越疏远。而正确的教育方式是让父母退一步,让孩子迈进一步。
父母越严格,孩子越叛逆。我想起了一句话,我努力握紧拳头,想要抓住手中的沙子,但是越是紧握,沙子越快流失。这句话很好地描述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还记得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和朋友去城里打工,摆脱了父母的束缚,我开始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比如染头发,涂各种指甲油。
在这些事情中,我都不敢事先告诉妈妈,因为我担心她无法理解,害怕她的训斥。但有一天,妈妈突然没打电话来看我,当她见到我的那一刻,她没有训斥我,反而说了很多关心我的话,她说:“现在你长大了,妈妈会尊重你,也会支持你的选择。
”自那以后,我再也不会隐瞒任何事情,而是会与妈妈分享我的秘密,并且会与她商讨与决策。当然,妈妈也能像朋友一样聆听我的想法,给我一些建议。
然而,在生活中,大多数父母以“为孩子好”为借口,不断严格要求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以实现父母想要的结果。然而,这样只会越来越远离孩子。
在知乎上,有一个网友问:“是什么让你渐渐讨厌父母?”一个得到很多赞的回答直接触动了人心:“我被我爸妈逼得叛逆了。”又一位自媒体人@幽幽分享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这个故事倒转了我们对父母教育方式的传统认知。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叛逆、封闭的青春期儿子。高中一上来,他几乎不再学习,整天泡在家里打游戏、上网和聊天。父母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感到非常困惑和焦虑吧?有的父母可能尝试不断劝说,有的则干脆选择不再干涉,让孩子自生自灭。
然而,这位妈妈却没有选择这样做。她默默地陪伴在儿子身边,每天给他端牛奶,告诉他要注意休息,用陪伴和理解来融化儿子的心。一年后,奇迹发生了,儿子终于开窍了。他不再叛逆,他有了自己的梦想,想要去国外参加游戏比赛,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开始努力学习。
最终,他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他拥抱妈妈,感谢她多年无声的陪伴。那时,妈妈明白,孩子已经脱离叛逆期,走向成熟。
其实,大多数父母都是深爱自己孩子的,只是有时候在表达爱的方式上出现了偏差,导致孩子越来越远离他们。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有时候父母退一步,孩子才能进一步。有时候,父母不去过度控制,孩子反而能更加出色地表现自己。
为了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需要避免锋芒毕露。只有这样,才能让亲子关系不断改善,同时让孩子获得更多动力和成长。
正如电视剧《小欢喜》中的情节所表达的那样,宋倩是一个离婚后将孩子视为全部的母亲。她把自己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英子身上。她坚持要求英子必须考第一,只能去北京的清华大学或北大,不允许她离开自己的视线。然而,这种过度的期望和控制只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束缚,可能会导致她们失去自我。教育期初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成长,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父母都会陷入与孩子的斗争中。他们施加压力、控制孩子的一切,却不知道这样做只会离他们越来越远。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他们小时候,父母经常挑剔、贬低他们,与他们不断地斗争。
这种不良的感觉在孩子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当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时,父母再对他们进行攻击,就会引发冲突使他们变得不听话。要不与孩子较劲,父母可以尝试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允许孩子犯错,因为他们正是通过犯错和纠错的过程中慢慢成长的。而父母越斗争,孩子只会越来越疏远。让父母“后退一步”,孩子才能“前进一步”。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写道:“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和善又坚定,和善能抵消过于坚定所造成的所有问题,而坚定则能抵消过于和善所造成的所有问题。”那么,如何不与孩子斗争呢?我给你分享三种方式:首先,适时闭嘴,不要过度追求功利性的沟通。你是否经常听到父母说:“谁家的孩子又被老师表扬了,谁家的孩子又考第一了,她不仅聪明又很自觉,当然你要是能这么认真,相信你也可以。
”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孩子变得优秀,但有时候这却适得其反,让孩子更加叛逆、远离。著名心理学家说过:“不说话,也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接纳感。”如果孩子犯错了,我们可以适当保持沉默,倾听孩子表达他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接纳。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父母的心爱之子,而不仅仅是一个附属品。其次,学会示弱,避免命令式的教育。在中国家庭教育中,命令式教育是最常见的,甚至流传至今。许多父母认为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然而,儿子不是兵,女儿不是将。对孩子施加压力、强制的教育只能让他们产生反抗心理,造成沟通障碍。父母可以试着放下身段,与孩子平等对话,给予他们发表意见的自由。最后,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探索、冒险。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激情,父母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当我们不再对抗孩子,而是理解他们,我们也许会获得出乎意料的结果。一位心理学家的分析指出,当一个人听到来自他人的“命令”时,他面临着只有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命令代表了强迫的意愿,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命令。
然而,当孩子逐渐长大,他们成为了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并且希望与父母像与朋友一样进行交流。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学会示弱,尊重并采纳孩子的意见,让他们在自信、积极和独立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第三点,给予认同,选择陪伴式守护。在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在得到认可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消除自卑感,增加自信心。
”我正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始终生活在自卑之中。
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不需要扮演上司的角色,而是像朋友一样理解、平等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并且认可和赞许他们。我们应该用“孩子,我们更愿意听听你的意见”取代“你应该这样做”,用“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会支持你”取代“不行,听我的”。给予认同的陪伴,能够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
最后,养育孩子被形容为一种修行,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它帮助我们放慢生活的脚步,等待那些贪玩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学会保持心平气和呢?唯有从内心深处发出对孩子的爱和接受,才不会有怨言。养育孩子不仅仅是一场修行,也是上天给予父母的最大乐趣。虽然孩子确实会犯错,但同时也促使我们反思自身,并变得更加完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