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合金管件

二零一六世界杯主题歌夺冠永远无法忘记四年

发表于:2024-05-14 12:06:34 来源:宏馨资讯

#《夺冠》上映第一波口碑#

导语:你可以把这篇文章当作小编对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比赛的回顾,对《夺冠》我没办法提出一点不满。

本该在举国欢庆的大年初一如约而至的《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推迟了整整八个月才重回院线。或许很多人依然觉得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甚至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中国女排历史。但是,当你放下偏见,静静欣赏这部影片的时候,一定会收获属于你的“女排精神”。

因为在四年前,二零一六年的八月,我全程在电视机前见证了中国女排的夺冠之路。

作为一个95后,那一年是我第一次深入了解新时代的中国女排,也是我第一次通过互联网自上而下理解中国女排的辉煌与低谷。我不可能体会父母对女排五连冠的情怀,我也没办法记住二十一世纪初的黄金一代,但我很庆幸记录了女排从伦敦奥运会后的低谷重回世界之巅的过程。

伦敦之殇让女排的集体主义光环瞬间褪去,几乎一夜之间女排再也不是王者之师,再也不是百姓值得骄傲的体育团体,再也没办法吸引新一代的观众去关注她们。那是女排精神最脆弱的阶段,似乎没有冠军荣誉的中国女排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直到郎平重回国家队执教。

13年的各项赛事“全面溃败”让郎平饱受争议,她的大国家队理念与教练国际化思路就如影片中讲述的那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面对压力电影里的郎平显得尤为淡定和执着,但是看过郎导采访或者临场状态的人都知道那几年她其实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体制,国家,集体和奖牌。你想成为无冕之王为后人所称道,却不知道当下迟迟不来的即时荣誉是多么重要,直到二零一五年的世界杯,那个堪称残阵的中国女排再一次登上世界之巅。

也是因为那届世界杯的胜利让郎平可以短暂卸下包袱,继续她的执教理念。而里约奥运会的到来与参赛名单的争议再一次让郎平受到外界质疑。

小组赛两胜三负勉强进入复赛,八强对阵东道主巴西,赛前几乎连国内媒体都不抱有太大希望。从后来的采访中我们也得知,郎导在训练后让教练组提前将训练用球放气,已经做好了最后一战的准备。如果电影将这个情节拍摄出来,或许更能体现那场巅峰对决的不可思议。

而后的结局看过比赛的人都应该知道,一场可以载入中国女排经典赛事的奥运会比赛就此诞生。郎平靠着这支备受争议的比赛名单打了巴西一个措手不及,多点开花,高奏凯歌,定格在那场比赛,新时代的中国女排标签终于立住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那是中国女排重新被世人感动和铭记的转折点,从那一刻起更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她们,郎平一以贯之的建队方阵也因为这次荣誉得到了验证。

我们总是记住运动员最高光的时刻,却不知道日常中的他们,低谷中的他们承受着多大压力和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

这个时代,集体并不能凌驾于每个个体,每个个体也不需要为集体舍身取义。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你不是为了某某打排球,你是为了你自己,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才应该是竞技体育本该带给集体与个人的共同魅力。

郎平可以说是中国女排迈入新时代的缔造者,《夺冠》用了大量笔墨描述这个自始至终从未离开女排事业的国家符号-铁榔头。

当然,朋友圈很多人和文章对于模糊化袁伟民和陈忠和的做法感到失望,更表示出对陈忠和黄金一代的无限追忆。但是,电影并没办法像纪录片那样将每个时代,每个细节全部揉碎了给你呈现出来。这里本不该掺杂过多的猜疑色彩,也许我们的体制给这次创作带来了不小麻烦,可这部影片并没有通过贬低某人来神化某人。

中国女排的精神在随着时代进步,而我们每一代人对待中国女排的感情也在更迭。

时间回溯到二零一六年八月二十一日,在马拉卡纳中国女排迎来了欧洲劲旅塞尔维亚,状态越来越好的女排姑娘面对一路高歌猛进的塞尔维亚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斗志和技战术水准。当惠若琪一记探头打中的瞬间,拿着手机在天台上观战的我仰天大喊,竟不自觉流下了热泪,似乎在那一刻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女排精神“,无法言表,但足以用泪水代表。一路陪伴,低开高走,不离不弃,战斗到底,赛场上的姑娘们尚且如此,赛场外的我们同样应该活得认真和热烈。

直到今天,我都没办法理解自己为何在胜利的那一刻抱头痛哭,但我明白那种情感的迸发对我而言是一次洗礼,更是一次成长。以至于当我再次看到《夺冠》中那些真实的画面,真实的年代,真实的人物时心中会有一丝触动而不是抵触。

因为女排,我们几代人可以形成枢纽;因为女排,我们的新时代多了一种解读;因为女排,我们面对自己和国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夺冠》当然不够完美,也不足以讲述郎平和历代女排姑娘的点点滴滴,但它传递出的体育精神,个人理想,集体主义等等触动了每一代国人,甚至给下一代年轻人找到属于他们的“女排精神”的机会!

声屏花邮箱

建材与装饰官网

休闲官网

大武汉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