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钩叶藤属

生活中的化学常识ppt贝赛思BASIS化

发表于:2024-05-06 12:03:31 来源:宏馨资讯

为什么老师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搞不懂?

为什么孩子花了许多时间,依旧学不好?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高效学习化学?

我们来听听化学老师怎么说……

前段时间给G8的同学上桥梁课程,讲到periodic table。

一同学说:“我有个同学也在学化学,她能把元素周期表全背下来。”

我问道:“你觉得有意义吗?”

他说:“没意义啊,全背下来还要这个表干嘛,这表肯定有它的作用。”

我一听,这是个有悟性的学生。

元素周期表大家很熟悉了,但BASIS学生的学习要超前2-3个学年,他们四五年级就开始接触化学,几乎所有同学看到第一反应都是:“这什么东西?不会都要背下来吧?”还真不用,掌握其中规律,你就会发现如释重负,同时感叹门捷列夫是个天才。

其实元素周期表不是门捷列夫发明的,他只是将前人发现的元素按一定周期性规律进行排列,形成了现代元素周期表。

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规律,重点是atomic radius, ionization energy, electronegativity, electron affinity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的基本上是以下两类同学:一类是不完全了解概念但能死记硬背规律的,另一类是能够了解概念并且可以解释规律背后缘由的。这两类同学在做选择题时,正确率的差别不会太大,一旦遇到开放题或者AP,差距就很明显了。第一类同学估计只能眼睁睁盯着题目哑口无言,而第二类同学能从规律推导现象及性质。

除了元素周期表,化学里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基于对规律的总结,比如有机物的性质特点,与官能团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官能团的性质,具体到元素上,也离不开元素周期表本身。

BASIS的化学课程设置是螺旋式的上升模式,年级之间的内容共性很大,但每升高一个年级,就会有概念的加深及知识点的补充,从学科基本的概念原理,到学科知识结构,再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理论上这样的学习方式是能将内容理解得很透彻的,但就我现在所教授的同学而言,很遗憾他们并没有完全适应这种模式。他们的确知道自己前一两年学过这些内容,但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也说不出更多了。归根结底是基础不牢固,就像元素周期表规律一样,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是不会产生真正记忆的。

举个例子,关于元素Ni,G5同学需要知道是Ni一种金属即可;G6同学需要知道Ni(NO3)2跟Ni(NO3)3的名称分别是Nickel (II) nitrate跟Nickel (III) nitrate;G7同学需要知道Ni的电子结构是1s22s22p63s23p64s23d8;G8的同学需要知道Ni(NO3)2的晶体结构。假设一个高年级同学连Ni是金属都不知道,要学习新的知识点,恐怕要把几年前的内容从头开始了。

理想的课程设置,除了课程主题的内容外,每节课应该在新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将相关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适当发散巩固基础,再回到课堂主题内容,加上视频等可视化素材,巩固基础的同时,进行新知识点学习。

化学是一门需要各个感官配合学习的学科,很多同学会抱怨化学课不能动手做实验,以至于把化学的趣味性及沉浸性生硬地变成了所有的paper notes以及ppt。对标超前2-3年的美国学习,国内九年级才学习的内容,BASIS从六年级开始,已经是一门独立学科。而大部分同学的思维以及生活常识很难跟上化学学科系统的学习。

简单来说,学生很难直接理解抽象概念。

举个例子,Precipitation reaction沉淀反应是G7同学们需要掌握的一个特殊反应类型,但根据同学们的掌握情况看,基本上绝大多数同学都没办法记住以及理解沉淀precipitate的意思,并且相当多同学在几周的时间内重复多次问过这个单词的意思。部分同学能够用英语解释“solid formed in solution”,但依旧没有办法很清晰明白什么是在solution里形成solid。

而实际上,一个视频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概念可视化,并且转化为图像记忆。

这种方式可以更加系统性地提升学生学科思维,并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发展出更强的概括、推理、分析等思维能力,让化学学习不仅变得更有趣,也变得更容易、系统、高效!

我是懂老师13528863241 (VX同号),我们为想要进入贝赛思的同学们准备了一系列备考课程及申请服务,通过对孩子专业的学习测评和评估,分析孩子强势和劣势,根据孩子的情况定制课程,让孩子能在众多的学生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提前适应国际学校的学习生活。欢迎微信懂老师获取最新备考攻略。

砖瓦世界

商讯杂志

工业A官网

国际公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