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台湾杉

生活小常识清明扫墓一定要牢记清明将至老话

发表于:2024-05-06 11:53:35 来源:宏馨资讯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不知不觉,后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清明节是融合了寒食节、清明节气、上巳节等传统和习俗的节日。

清明作为节日,但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是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所以每年到了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祭祀,民间还会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例如像踏青、荡秋千、蹴鞠、 打马球、插柳等等。

但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一些地方习俗和传统,又存在着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不过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所以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在民间清明祭祀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民间有句谚语讲:“清明上坟有4忌,子孙后代要牢记”,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第一个忌讳:忌辈分不分清明祭祀扫墓,在民间有句俗语讲“一代不祭三代坟,上坟不上隔代坟”。意思指的是扫墓祭祀只祭拜直系亲属的上一辈和上两辈,即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并且祭祀时不能越过辈分,必须由父辈带领后面的小辈去祭祀爷爷的坟墓。

【文化传承】:

在古代民间人民认为,如果祭祀先祖的时候不分辈分,或者是隔代祭拜可能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运势。并且也容易造成辈分混乱,不利于家族传承。所以祭祀的时候要先分清家里成员的辈分,然后再去祭祀扫墓。

而祭祀讲究分清楚辈分,其实也是体现了中华文化中代代相传的辈分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家族内部的辈分秩序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所以相对来说,我们应该尊重祖先的传统和家族文化;同时作为新一代文化的传承人,我们也要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和解读这些习俗。

第二个忌讳:不讲究时辰民间有这样一句谚语“祭祖不过三代,上坟不过未时”。未时是中国古代十二时辰制度中的一个时辰,对应现代时间的13时至15时,即下午1点至3点。也就说清明节祭祀扫墓,最好不要超过下午15点。如果太晚了,也可以第二天再去。所谓“前三后四”,清明节前三天和后四天都可以进行扫墓祭祖活动。

【文化传承】:

未时,按照古代的时辰来计算,是午后阳气逐渐衰落的时候。 午后阴气开始反噬,因此古人觉得这个时候再去扫墓祭祀,在运势上会有不利之处。

但其实清明节早早去扫墓祭祀,其实也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尊重。早晨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更便于去祭祀扫墓。另外也是尊重古人对时辰的讲究,这种细致的文化传承让人感受到了对传统的敬畏和尊重,更是一种文化习俗的延续。

第三个忌讳:忌年迈老人上坟民间有句俗语“人过七十不上坟”。顾名思义,就是不提倡七十岁以上的人,再去墓地进行扫墓活动。尤其是在古代,从阴阳五行角度来说“人活着需要阳气,而墓地阴气较重”。人们认为老人身上的阳气相对就比较弱,所以认为不适合再去扫墓了。

【文化传承】:

在古代,70以上的老人就被认为已经算是长寿了。所以在封建时期人们观念中,会认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已经享受到了世间的欢乐与福泽,所以不再需要通过祭祀祖先来祈求福气。而按照现在观念来说,其实这也是对长寿的尊敬、对死亡的尊重和敬畏。

人过七十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减弱,再加上触目生情,忧思过度;对于老人来说本身就是不太好的。所以这一说法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寿和老人的敬重,也体现了对老人健康和情绪的关怀。

第四个忌讳:扫墓祭祀匆忙离去在民间清明祭祖通常都会带一些纸钱等等,通过烧纸钱的方式,向故去的亲人表达怀念之情,同时传递对他们的纪念和敬意。但烧纸钱的时候,一定要烧完再离开,最好是逗留片刻,不要祭祀扫墓的时候来去匆匆,着急忙慌的。

【文化传承】:

祭祀扫墓是比较肃穆的,同时祭祀先人,贵在一个“诚”字。如果祭祀活动还没有结束,就着急离开,这也是一种不虔诚的体现,也是对逝者的不尊重。另外祭祀烧纸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火灾,所以从安全角度考虑,更应该等稍微逗留片刻,确保安全后再离开。

且从另外一个层次考虑,在先祖的墓前多逗留一会,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短如白驹过隙”,一定要及时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坦然过好自己的生活,知足常乐。

最后提醒大家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都提倡文明祭扫。例如像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放飞祭祀等文明祭扫方式。烧纸祭祀虽然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但毕竟多少会引发一些环境问题,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所以相对于现在文明祭扫方式来说,更推崇大家以文明、环保、安全、励志的祭扫形式来表达对故人的缅怀之情。#春日生活打卡季##清明节#

?汽车周刊杂志社

消防界网站

食品工业杂志社

黑龙江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