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雨生活小常识歌声鼓舞前线3年清理战友遗
年轻时的颜昕雨
颜昕雨对参加军训的学生们进行教育。
颜昕雨接受本报采访
抗美援朝70周年 3
志愿军老兵颜昕雨奶奶今年已经87岁了,但依旧保持着军人的风采。她腿脚灵便,满头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和记者聊天时也身板笔挺;老人家会自己用微信与人聊天,每次出门前会用一张小纸条写好出行的线路和换乘方案。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颜昕雨说,直到现在,自己耳边还经常回响着志愿军军歌,她更经常忆起自己为战士们唱歌的情景。“说实话,当时没觉得害怕,也根本顾不上危险。因为每天都有人牺牲,当时只想着怎么把当天的任务完成。那时我就想,即便自己牺牲在战场上,那也是无上光荣的。”70年过去了,这位志愿军老兵依旧豪情万丈。昨天,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抗美援朝经历。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实习生 洪豆
颜昕雨出生在重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期她经历过日军在重庆的大轰炸。“我的童年可以说是闻着硝烟味度过的。所以哪怕后来到了朝鲜战场,每天都见到战争场面,我也没有流泪,我知道流泪是没有用的,只有打败侵略者,老百姓才有安稳日子可以过。”
前线送歌声 后方清遗物
颜昕雨16岁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新中国刚成立时,她曾参与西南剿匪,当时颜昕雨以文艺兵的身份入伍去到贵州,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在深山中体会到了穷苦大众生活的艰辛。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她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从此,抗美援朝就成为颜昕雨一生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作为志愿军司令部的文化教员,当时颜昕雨被分配到志愿军青年科,她的任务就是用歌声鼓舞上前线的战士们,“我们文化教员就是为志愿军服务的,有时教他们识字,有时要为他们写家书,我们还要定期下基层为战士们唱歌、表演节目,还会跟他们谈心聊天。”
因为字写得工整,颜昕雨当时还接到一项重要任务——写志愿军证明书。平时从不流眼泪的颜昕雨,当时却是边写边流泪,有时甚至忍不住停下来嚎啕大哭。她记得当时在写烈士证明书的时候,看到一位战士的遗物中有一封信,是一名乡下的姑娘写给他的,这名姑娘在写信中写道:“你是真正的英雄,我真的很爱你,我希望成为你的妻子,我等你凯旋。”但是这名战士最终没能回去,牺牲在上甘岭战役中。颜昕雨到现在都还记得那名牺牲的战士是来自四川的。“每当我提笔,就能想到这些烈士证明书的背后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我的心里就很难过,我们的战士真的是最可爱的人。”
颜昕雨说,在帮牺牲的战友清理遗物时,她无时无刻不被感动着。“他们的遗物有时候是给自己妻子和父母留的信,或者有的是几元钱,还在遗书中写明,如果自己牺牲,这些钱要用来交党费;还有的是老百姓给战士们的慰问品,慰问品其实很少,要么是一块肥皂或者几颗花生米,要么是一支铅笔或者一条围巾,但我们的战士都不舍得用,这样的遗物我当时看到太多。”颜昕雨表示,每次看到这样的遗物,或是读到牺牲战友写给家人的信,她都感到既难过又震撼。哪怕70年过去了,她对这些细节依然记忆犹新。
炒面配雪水是“家常便饭”
颜昕雨至今还记得,战士们在朝鲜战场上吃、住都很简陋。当时战士们住的是茅草搭的窝棚,有时就直接住在山洞里面。
而当时为躲避敌人的飞机轰炸,战士们只好躲在山洞里面,但敌机过后从山洞里出来往往都很困难,因为洞口已经被积雪封死了,要用铲子把雪铲走才能出去。此外吃饭也是问题,吃炒面就着冰冷的雪水,是很多战士们的“家常便饭”。
“战争真的是太惨烈了,每次战士来我去迎接,当我去到他们的团时,看到的都是新面孔,因为很多老战士都牺牲了。”颜昕雨感慨,因为战事惨烈,很多战士牺牲在战场连遗体也无法找回。“我在写烈士证明书时要写他们牺牲在哪里,地址永远是五圣山,‘青山处处埋忠骨’,当时那里已被敌人轰炸了很多次。”颜昕雨哽咽着说。
颜昕雨说,当时在朝鲜战场不分前方后方,作为文艺兵的她也接受了急救知识培训,有时还要负责抢救伤员。
但当时因为医疗物资紧缺,很多战士都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有些战士在战场上被炮弹炸伤,为防止感染需要截肢,在当时做截肢手术时连麻药都没有,只能靠意志力硬生生地挺过来。颜昕雨当时也只能紧握着战士的双手鼓励战士“你要坚持住”。
“为祖国节省一套棉衣”
颜昕雨说,由于战士们的住处很多都是倚山而建或者建在山沟中,每次从她的住处到战士们的营地都要耗费一个多小时。但每次给战士们表演节目时,都是她最激动的时候。偶尔有战士还会让她帮忙写一封家书或者缝补一下衣服,她也欣然答应。
烽火岁月,战士们除了打仗,日常生活非常单调。1951年冬天,颜昕雨去到一个连队,一名战士提出“你能不能唱一些好听的歌给我们听?”颜昕雨就给战士们唱了《喀秋莎》等歌曲,战士们觉得很新鲜,纷纷鼓掌叫好。
而在当时,颜昕雨教战士们唱得最多的还是革命歌曲,像《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太行山上》《松花江上》《嘉陵江上》等,战士们都特别喜欢。“我们的战士在异国他乡自然会思念家乡,他们的要求很低,只要给他们唱几首好听的歌,他们就很开心了。” 颜昕雨还记得一名年轻的战士说,特别希望能再听到她的歌声,但当她下一次再来到那个连队时,这名战士已经不在了。
从1951年到1954年,颜昕雨在朝鲜战场上坚持了3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天的经历对她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有一回,颜昕雨送战士们上前线,临上战场了,有一名战士说:“我要换一套旧棉衣。”颜昕雨对此感到很惊讶,她问:“为什么你要把新棉衣脱下来换套旧的?”战士回答:“这套是新的,假如我牺牲了就浪费了,穿着旧的可以为祖国人民节省一套棉衣,因为祖国人民支援我们在前线打仗很不容易。”颜昕雨当时就忍不住拥抱着这名战士哭了。“这个细节我印象太深刻了。我们的战士真的是太英勇了,哪怕他们在战场上,哪怕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心里也没有忘记祖国人民。”
发挥余热投身国防教育
在战场上,哪怕是文艺兵也常面临着生命危险。有一次颜昕雨执行完任务后准备返回,遇到敌机前来轰炸,一颗炮弹在距离她一丈多远的地方爆炸了。几秒钟后,她拍了拍头上的尘土,幸好没受伤。“说实话,当时没觉得害怕,只想着怎么把当天的任务完成,比如为战士们唱哪首歌鼓舞士气,怎么陪战士们聊天,战士们的家书要怎么写。那时我就想,即便自己牺牲在战场上,那也是无上光荣的。”
1954年战争结束后,颜昕雨回到国内。1984年,得知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她慕名来到深圳。经历过战争的残酷,颜昕雨深知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她告诉记者,直到现在自己耳边还经常回响着志愿军军歌,也经常忆起自己为战士们唱歌的情景。
深谙战争苦痛的颜昕雨尽管已经87岁高龄了,但仍希望继续发挥余热报效社会,她主动报名从事社区的军民融合和国防教育工作,为学生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社区服务中心的组织下,颜昕雨和专业教官开展针对中小学生的暑期军训;她还和“老兵驿站”一起开设了老兵小课堂,并加入了讲课老师的行列,向孩子们讲述自己在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和战士们的英勇事迹。颜昕雨希望能把老一辈革命者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
最让颜昕雨感到欣慰的是,直到今天,大家并没有忘记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友,依然在传颂着他们的英雄事迹。“我们共产党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初心,不能忘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我们要牢记先辈的遗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