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小学生生活常识这些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常
今天分享一下我家两个孩子最近非常喜欢的一套书《身边的科学——万物由来》。其实这套书里面所讲的内容并不深奥,乍一看也很平常,主题都是关于我们身边的一些日常事物是怎么来的,但孩子们却对此很欣喜,每次读都是一脸的满足和开心。
比如在讲《纸》的这本书里,弟弟Eric明白了自己每天用来画画的纸、擦东西的纸巾、收快递的纸箱原来都是用木材制成的,不过它们的制作流程却有所不同,而且想要把纸生产出来是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知识的。
而《水》这本书里告诉了他为什么拧开水龙头就会有自来水出来,自来水又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如何来到自己家里的等等,这些都让孩子的求知欲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所以翻看这套书时,他们最常说的话是:啊,原来是这样子的!我终于知道了!
为什么孩子们会有这样的反应?稍微探究一下便会发现,这是源于“渴望了解身边事物的由来”是孩子从一出生就在做的事情,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为什么孩子们会对这套讲身边事物纸、笔、鞋、玉米、小麦等《万物由来》的书特别感兴趣的原因。
而关于我们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所蕴含的知识,是属于常识(general knowledge)这个领域的,但因为我们经常接触到(就像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反而很多人都忽略了它的重要性。
尤其是这些知识并不作为孩子日后读书中,像语数英那样的重要考核内容出现,可为什么我还会一直给孩子们引入这类知识呢?无论是《孩子爱问》中的知识点,还是我日常给孩子们阅读的书目,这类知识都占了很大一部分。其实这就是我今天想要给大家聊的话题。
01常识为什么很重要?什么是常识呢?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广泛性的知识主题,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事物的知识。最典型的可能就是平时我们吃喝与使用的生活必需品所蕴含的知识。
那么了解这些知识对孩子们来讲,都有哪些作用呢?
1)常识是孩子了解世界的第一步
对于孩子们来说,学会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知识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孩子从一出生,便开始了学习。他首先通过“看”身边的事物,“听”各种声音,“触摸”不同物质,甚至用嘴巴去“品尝”,来建立自己初步的世界观。
其实这就是孩子开始探究世界万物的第一步。所以很多早教专家都提倡,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教他多认识一些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积累基础认知,这些知识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以及身份认同感。同时它也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石。
2)常识作为课堂之外的学习是补充也是升华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曾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时表示: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他的优秀程度。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熟悉和探索,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上的基础知识。
打个比方,如果把从学校基础教育中学到的知识比喻成构成孩子身体的树干,那么课堂之外通过现实生活而获得的常识则是孩子书上的果实和叶子,它可以让孩子的生命变得更饱满,人生宽度和广度都可以得到延伸。
所以很多时候,最终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都是课堂之外的知识。
比如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个研究表明:每周参加音乐活动三次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历史、地理测试中的成绩要比那些不参加活动的学生成绩平均高出40%。
而很多研究也表明,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创新是发生在跨领域方面的,很多灵感就来源于我们身边的小事物,尤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中离不开的事物。
所以很多时候,最终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都是课堂之外的知识。
比如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个研究表明:每周参加音乐活动三次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历史、地理测试中的成绩要比那些不参加活动的学生成绩平均高出40%。
而很多研究也表明,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创新是发生在跨领域方面的,很多灵感就来源于我们身边的小事物,尤其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中离不开的事物。
3) 常识可以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
我之前一直强调过,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最大限度地去接触多种知识,积累丰富的生活认知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可以让孩子的大脑得到刺激发展。
孩子受到越多基础知识的刺激,就会具备更高的思维能力。比如当孩子第一次吃到玉米,他会知道它是可以食用的,继而去观察生玉米和熟玉米之间的区别,得出结论:玉米要煮熟了才可以吃。而后孩子会开始想要知道,玉米是怎么来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地球上最开始就有玉米吗?玉米除了做成食物还能做其他的吗?
当孩子对“玉米”这一基本事物产生兴趣,他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要去了解更多,思考更多。
02生活中如何教孩子学习常识?那么对于学龄前孩子,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让孩子真正掌握这些常识,而不是只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呢?下面这几点是我们可以做的。
1)从生活中出现高频率的事物入手
学龄前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是非常好奇的,而这个阶段,让孩子学会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知识是他们最需要发展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孩子们在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事物入手。比如孩子每天都要用的笔,接触到的纸,穿的鞋子,衣服,还有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用“问”去探究。
如果孩子能够自己对这些东西提出疑问,比如:妈妈,牛奶是怎么来的?那我们就可以根据孩子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如果孩子忽略这些事物,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发问:
宝宝,你知道你喝的牛奶是从哪里来的吗?牛奶被挤出来后是怎么装进牛奶盒里的呢?牛奶为什么可以保存一年呢?人们最开始是怎么食用牛奶的呢? 这些问题都会引发孩子进一步的思考,拓展孩子的思维角度。而孩子也会发现,原来我并不真正了解我天天在接触的东西。继而很多孩子会“触类旁通”,开始换一种角度看待身边事物。
2)帮助孩子拆分常识的构成部分
在给孩子进行常识的讲解时,我们可以采用拆分事物的方式来进行,这样孩子对这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进行系统性地梳理。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和每件事物都有组成部分、独特性、联系、影响、稳定性、用途和替代物,这是常识的共通之处。我们可以根据这几点帮助孩子去进行事物拆分。
比如“小麦粒”的组成部分:麦皮、胚乳、胚芽;它的独特性是可以做成各种面食,用途是可以食用;但它又可以被另外的食物代替,比如大米。
让孩子多多尝试用这样的模式去了解每种事物的特定属性,可以帮助孩子观察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同时思维也会更灵活。
3)帮助孩子进行主题式学习
我们可以通过给孩子购买主题式、讲解常识的书籍,它可以帮助孩子去检验自己的知识了解程度。
比如在孩子们阅读《万物由来》中的《茶》之前,他们已经通过家里人的影响和讲解,了解过茶叶的生长过程,以及茶叶是怎么被加工制作的,还参观过茶叶车间。
但通过阅读《茶》这一主题的书,他们还了解到了茶的故乡是中国,茶是如何被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饮茶历史、饮茶的学问、茶道文化等等。
所以我家哥哥读完这本书,会跑过来问我,还有没有其他关于茶的知识,这本书是没有讲到的。因为孩子已经发现:他所掌握的知识可能并不全面,他知道的可能并不是全部。
而这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在学习之路上需要时刻保持的态度吗?所以常识性的学习,它能给孩子带来的启发是非常显而易见又容易操作的。
其实教孩子掌握常识类的知识并不难,因为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难就难于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些知识,意识不到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当时翻开这套《万物由来》,我就深深地为这种“一物一世界”、“以小见大”的内容所吸引。这些平凡又普通的事物,包含了如此多领域的综合性知识,它值得我们带着孩子去一一探究。
我一直坚信,常识不是一种此时获得便此时就能看到它价值的“实用性知识”,但它在未来的日子里,会成为无时无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的知识。
希望这种知识,我们都可以看得见,并能把它“递”给孩子。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