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生活小常识一尺方绢绣尽女子才思千年女
前言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要想显露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以及凸显自己的美丽出众,可少不了漂亮的衣服来修饰搭配。在搭配衣物的同时往往还需要搭配一些饰品来使用,比如项链、手镯、玉佩、腰带等等。
一般的饰品只具有观赏性能,但是有一种饰品却兼具观赏性、实用性和医疗卫生性能,那就是荷包了。除此之外,在传统文化中荷包还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风俗传统,是古人习惯搭配的生活小物件。
荷包是古代女子重要的女红技能的集中体现之一,一尺方娟上面绣出了桂苑女子的才华思情,也在长久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当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荷包可以用来装小物件方便出门携带,也可以装上香料用来清新空气或者熏衣增香。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小小的荷包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与文化?又是怎样代表女性的才思的。
一、追寻荷包历史,再现峥嵘岁月荷包最早被称作“荷囊”,荷就是负荷的意思,而囊就是袋子的意思,指的就是用来盛放零星的细小物件的袋子。因为古代人的衣服上面都是没有口袋的,因此出门就很不方便,一些细小的钱币、手绢、毛巾等等就没有地方可以放,因此古人佩戴荷包来盛放这些物件。
最早的荷囊体型比较的大,可以手提也可以背在肩上,有点类似古人的背囊。后来由于肩背手提不方便就演变成了佩戴的小荷包。
先秦甚至更早的时候,由于生产力低下导致荷包的制作材料单一主要为皮革类。新疆出土过一个战国时候的荷包为长6.7厘米,宽3.7厘米的长方形,荷包口有皮带用于挂在衣服上,荷包两边用皮条缝制。这个阶段荷包一般为达官贵族的的专属,是地位的象征。
汉代时候由于丝绸之路大量的香料传入中国也影响了荷包的发展。汉代时候开始流行一种以香料填充的荷包用于挂在床头,这样的荷包拥有清新空气的作用还有辟邪驱晦的功能。南北朝时期佩囊制度正式诞生,官员以荷包充当类似公文包的作用。
《宋书》记载:“尚书令、仆射、尚书有用紫皮包裹之物——笏。”
“笏”就是缝制在朝服上面的荷包。值得一提的是从汉朝以后由于生产力提高,荷包不只有皮革制成的了,大部分都是由绢布制作而成。荷包也不再是达官贵族的专属了,汉代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佩戴荷包。
唐朝时候官员放置官印、鱼符的荷包和装钱币、毛巾的荷包是区分开来的。随着刺绣工艺的发展,荷包的绣制更加的精美,因此深受唐朝女性的喜欢。
在唐朝荷包的形状迎来了一次比较大的变革,唐朝的女性更加偏爱于圆形的荷包而非方形的荷包。荷包在唐朝也迎来了级别的分化,常用荷包、礼品荷包、珍贵荷包等各种特殊用途、目的的荷包演化出来。
“荷包”这个名称正式出现是在宋朝。宋代的荷包已经脱离了自产自用,在集市上面已经随处可见,佩戴荷包已经相当的普遍,尤其对于妇女来说是普遍的时尚单品。因为荷包已经相当的普及所以一些人为了突出身份也是极其追求繁缛奢华。
明清时候荷包也被称为“茄袋”、“顺袋”,清代有大量的荷包实物流传下来,大多以丝织物为主要材料,同时在材料和造型上也千奇百怪追求各不相同。清代出现了上小下大中间可以收腰的葫芦形荷包,还有上大下小的鸡心形荷包。
《古玩指南续编》记载:“不管是贫富贵贱,还是三教九流,每年的夏天都会佩戴香囊,不佩戴香囊的人,就如同衣衫不整。”
二、荷包如何花样百出荷包在造型、用途、制作工艺、绣制方式等方面花样百出、各有特色。从用途上来说有针线荷包、褡裢荷包、烟叶荷包等。针线荷包是一般农家女子最普遍佩戴的荷包,用来盛放做女红使用的针线、剪刀等物品。
针线荷包因为女子佩戴一般都制作精美,绣花生动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而且可以随意的卷缩佩戴方便。烟叶荷包主要出现在清代是吸烟男子日常佩戴用来盛放烟叶的荷包,一般形状如布袋子纯色白布为最常见。褡裢荷包是一种大型的荷包,一般用来驮放货物用的,可以人力背着也可以放置在马背上。
从形状上来说就更是多样别致,除了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形荷包以外,异形荷包中常见的有鸡心形、花瓶形、灯笼形、葫芦形等等。而且不同形状的荷包一般配有不同样式的结带作为搭配,还会在荷包上面串上玉珠子,缝制上流苏。
荷包材料多为锦缎制作工艺千差万别,主要的制作工艺有刺绣、挑花、绘画等工艺技术。在刺绣的工艺上面有平绣、锁绣、盘金(以金丝代替绣线绣制)等。用料上面极其大胆,华丽、美观又可以彰显佩戴者的地位和气质。
荷包当中作为礼物赠送的荷包在设计制作上面更加的有特点,比如送给老人祝寿的荷包上面一般会绣有大大的“寿”字或者更加精美一点的绣上“八仙庆寿”、“福禄吉祥”等花样。还有一般情况下的朋友间当做礼物赠送的荷包一般绣有“福”字或者“福从天降”等更加复杂、精美的图案。
三、荷包代表的文化习俗定情信物荷包除了作为日常佩戴以外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用途是用在“定情信物”上面。一般古代的女子和某个男子情投意合会亲手绣制一个荷包送给男子当做定情信物。荷包从女子手里送出来是相当有分量的礼物,因为荷包所表达的东西远不止一个信物那么简单。
中国古代是男耕女织的社会,女红对于女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技能,几乎可以作为评判一个女子整体品性的主要参考。女子受制于传统的封建教义的约束,除了闺中密友和父母以外几乎接触不到什么人物,他们不能像男子一样可以随处的游动肆意的和伙伴讨论、玩耍。在这种情况下女红就是最能体现女子性情的东西。
荷包上面绣制的图案、花纹、设计等代表了女子所受教育,掌握的封建礼仪,以及道德水平等指标。尤其是作为定情信物送出,荷包上面的绣花和设计更能体现出女子对于男子的情思、投入。通过荷包女子也可以将自己的文化知识、道德水平展现出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展现女子的温柔娴淑、端庄大方等品格。所以男子只需要通过女子送来的定情荷包就可以观摩出来女子的各方面条件,可以对于女子有更深入的了解,是古代常见的一种习俗。
端午节佩荷包荷包的佩戴早已经在唐宋的时候就已经普及,但是传统文化当中还有一个节日的习俗与佩戴荷包有关。那既然平时都佩戴到了节日还有什么重申的必要呢?哎!这里的荷包自然是有所不同。在端午节的时候会有佩戴荷包的习俗,一般来说荷包都是偏向于实用性和美观性,但是端午节的荷包有所不同应该被称为"香囊"。
每到端午节的时候,家长们就会给孩子缝制一个装满香料的荷包佩戴在孩子身上。我们知道端午节正值春夏交接的季节,这个时候蛇蚁鼠虫等大量活跃,也是疾病高发的季节。因此端午节很多习俗都与避邪驱瘟、祛除虫害有关比如门头插艾草,和雄黄酒等等。佩戴香囊就与这原理上和目的上差不多。
香囊内部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材料然后用丝绢或者布匹包裹缝制,因为是给小孩子佩戴的所以一般的设计都比较的可爱、美观,绣制图案大多为猴子上杆、追鸡逐鹿等比较活泼的。这里面的香药一般由白芷、川芎、芩草等香料和草药组合而成,佩戴在胸前闻起来香气浓郁扑鼻也是深受小孩子喜欢。
《岁时杂记》就记载了一种香囊配方:“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用河蚌研磨的粉末为主要材料加入香囊之中可以起到给小孩子吸汗的作用。除了给小孩子佩戴也会给老人特制一些用于健身的香囊,其填充材料就可以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变化。老年人佩戴的香囊上面绣制的图案大多为梅花、苹果等简单但是寓意美好的。
总结荷包历经了千年的发展是农耕文明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与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基本结构契合。
荷包的形态、设计、以及绣花制作工艺都是女红技艺的集中体现,是最能代表古代女子闺院之中才华、思想、情感的物品。无论是技艺上还是习俗传统上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大瑰宝。
参考文献:
《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