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在称帝后为什么会迅速的衰亡呢
袁术在称帝后为什么会迅速的衰亡呢?
袁术是东汉末年军阀,冀州牧袁绍异母弟。东汉末年,皇室衰败皇权微弱,诸侯纷纷自立为王拥兵自重。袁术也是其中之一。可他不像其他人那样有一块地盘就满足了。居然敢自称皇帝,袁术为什么敢称帝?
袁术称帝于寿春,给淮南地区带来一场灾难。它是汉末群雄逐鹿的一个缩影,一定意义上说,打开了群雄竞逐,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潘多拉盒子。袁术称帝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举,一片挞伐之声;袁术之后,割据称王或暗行割据称王之实者众多,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据《后汉书·袁术传》记载:“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人,司空逢之子也。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身为世家公子,年少时的袁术成长环境优越,锦衣玉食,飞鹰走狗,从而也养成了世家子弟的习气。可以说是顽劣成性。然而,成年后的袁术却一改往日所为,变身为待人有礼,行事有度的另一张面孔。甚至因此被举荐为“孝廉”。世家子弟的身份,加上孝廉的美名,使得袁术仕途平顺。“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汉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辅政。何进与贵族官僚袁绍合谋诛杀宦官,但又没有足够的兵力,不顾朝臣反对,召凉州军阀董卓率兵入京,以借重董卓的力量压制宦官。何进此举引爆了东汉朝廷长期积累的矛盾,先是引起十常侍之乱,何进被宦官所杀,继而引起董卓之乱,洛阳再无宁日。董卓进入洛阳后,依恃强大的兵力为后盾,废除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此为汉献帝。自封为郿侯、相国,独揽朝政。董卓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淫掠妇女,以致人心惶惶,内外官僚朝不保夕。
次年,关东诸侯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挟持汉献帝西走长安,并驱使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洛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所杀。董卓之乱历时3年。3年时间虽短,社会却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三国群雄在此期间先后登场。董卓之乱成为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开端。
董卓为祸长安之时,打算自立为帝,任命袁术为后将军。正当朝野一片混乱之际,袁术做出了人生的一次正确选择。袁术没有为虎作伥,而是果断出走长安,声讨董卓的谋逆行为,麾兵讨伐董卓,赢得不少豪杰的拥戴。孙坚就是其最坚定的追随者,也成为袁术割据一方的基石和重要支撑。
董卓为乱之时,慑于董卓的声势,不少地方大员采取观望之策。孙坚极力率兵征讨。孙坚,孙武子之后人,智勇过人。一向看不起董卓所为,早在董卓羽翼未丰之时,就曾建议司空张温铲除董卓以绝后患。董卓祸乱之时,身为长沙太守的孙坚,一路北上,占领荆州、南阳。此时,袁术逃出洛阳,驻于鲁阳,与曹操、袁绍等起兵讨逆。
由于袁氏世代公卿,素有声望,孙坚遂引兵归属。袁术任命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初平元年(190年),孙坚率部出征洛阳,袁术相约在后方提供支持。此时,正当戮力同心、诛杀国贼的关键时刻,袁术器量狭小的真面目却显露出来。孙坚在阳人一战成名,反而引起袁术的猜忌,借故延缓粮草供给,给孙坚造成被动。而孙坚克服困难,并严词拒绝董卓的拉拢收买,麾兵直逼洛阳。董卓不得已退出洛阳,西迁入关。
袁术与孙坚结盟,不仅得到一员骁将,更是轻松地拥有了豫州之地,成为号令一方的诸侯。孙坚的破敌之功,有一半收入袁术囊中,袁术借此赢得坚决讨逆的美誉。然而,董卓被赶出洛阳,似乎天下太平了。身为关东诸侯盟主的袁绍企图另立新君,以便独掌朝政。出于利益之争,袁术坚决反对,兄弟反目成仇,讨逆大军四分五裂。
曹操趁机西赴洛阳迎驾,把面有菜色的汉献帝迎至许都,从而得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机。胸无大志的袁术,既不事进取,也不思守成。一味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后汉书》记载:“术在南阳,户口尚数十百万,而不修法度,以抄掠为资,奢恣无厌,百姓患之。”初平三年(192年),孙坚在进击刘表的战役中阵亡,袁术顿失肱股。褪去讨逆义首色彩的袁术,失道寡助,终于连豫州也待不下去了。
这一年,袁术与公孙瓒结盟北上进攻袁绍。曹操为求自保,不愿看到袁术的坐大,与袁绍联合起来对抗袁术,大破袁术军,袁术不得已退守陈留。眼见无法与袁绍争锋,袁术便在一帮乌合之众的协助下企图消灭曹操。此时的袁术虽然兵败,但实力未损,拥兵数十万。曹操虽然势力弱小,但却精于谋划,二人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建安二年冬,江淮地区出现大范围的旱灾,粮食产量大幅降低甚至颗粒无收。到处都有百姓被饿死的尸体,甚至于出现了易子而食的现象,而袁术居然对此不管不问,依然自顾自过着奢侈腐败的生活。袁术的这种行为,直接使得部下陆续叛变,自己的好日子过没了。建安四年,袁术走投无路去投靠袁绍。半路上遭到朱灵和刘备的拦截,被迫返回。此时,随军只剩下了很少的补给。就是在这样的境地下袁术还异想天开地想喝蜂蜜水,随从上哪去给他找蜂蜜。袁术见状,叹道:“袁术至于此乎!”不久,吐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