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与戚继光同是护国大将为何戚继光却能善
岳飞与戚继光同是护国大将,为何戚继光却能善终呢?
宋、明两朝都是文人的天下,成名的武将寥寥,南宋初年的岳飞与明朝中后期的戚继光,可谓这寥寥中的凤毛麟角。对于岳飞,人们在知道他的“岳家军”的同时,还知道他被12道金牌招回,屈死在风波亭。而对于戚继光,有相当一部分人只知道他横扫倭寇,却不知道他也曾驻守京北蓟镇16载,拱卫大明都城,打得蒙古朵颜部发誓永不入侵。
岳飞与戚继光,一个在事业鼎盛时做了屈死鬼,一个却立下了一个又一个奇功,原因何在?是一个遇到昏君,一个遇到明君?还是一个朝中无人难立足,一个朝中有人好做官?在明朝中后期,明君肯定是遇不到的,不过与岳飞相比,戚继光确实是朝中有人,这个人就是一代名相张居正。
而岳飞真的是朝中无人。一来南宋初年,朝中主和派当权,岳飞难有知己;二来岳飞不如戚继光会处理与当权派的关系。在一次百官宴会上,秦桧诗兴大发,要求百官每人作一首诗,诗佳者可坐上座。这可能是有着极高文学修养的秦桧想自我展示一下,但岳飞却不给他这个机会,昂昂然自顾坐到上席,还写下诗句:“自幼从军未学诗,今朝赴宴强为之。削发搓缰系战马,拆衣抽线补征旗。江南美酒君须记,北国风光我独知。百万金兵临城下,再请诸公去赋诗。”这不但扫了秦桧的兴,还把百官都一棒子打死。要知道朝中虽是主和派当权,但并不是没有主战派,可是岳飞这样做,怕是没人愿意接近他了。
从传统的道德来看,戚继光的操行确实不如岳飞,但戚继光这样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初调蓟镇,他上书朝廷,要求拨十万兵员供自己训练,但朝中反对声一片,指责他“求望太过,志意太侈”。戚继光很快明白: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得到朝中权要的支持,否则将一事无成。所以在任蓟镇总兵期间,虽然朝中换了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任首辅,戚继光都与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可是,谁又知道,戚继光为了国家的安宁,在这简简单单的“关系”二字背后,是怎样的忍辱负重和费尽心机!而这一切都是岳飞所没想到更没做到的。
对于戚继光的行为和贡献,明代哲学家李贽的观点非常明确,他赞扬戚继光为“千百世之人物也”,对戚继光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小节而顾大局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