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对前秦有哪些贡献为何评价如此之高
王猛对前秦有哪些贡献?为何评价如此之高?
王猛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出身贫寒,隐居山中,博学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后与苻坚一见如故,论废兴大事,异常契合,后成为苻坚主要的谋臣。为前秦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
说起古代著名的丞相,可能大家都会想到许多人,一生为蜀鞠躬尽瘁的卧龙;春秋时的治国名相管仲。这些都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而他足以与这些人相提并论,甚至在才能上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如此,可以说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就促成了一个王朝的崛起,他便是王猛。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十六国时期助前秦一统的大功臣。虽然对于他的记载实数不多,在历史已经烟消云散的今日,他依然如一颗耀眼的星辰高挂在历史的星空之上。
他出身贫寒,因战乱与家人几经周折来到魏郡定居,由于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年纪尚幼的他不得从小就帮助家里做各种事情。也许他性格里刚强的一面也就是由于小时候的种种经历造就的,或许凡可成大事之人都会有那么一两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因为回首的时候,往往只可忆起的只有悲伤。人的品格不仅与其受的教育有关,所成长的环境也是有着十分巨大的关系的,就像他骨子里的那一份坚韧,便是这么来的。
相传有一次,他为了帮助家里卖已经编制好的竹篮,一路跋涉准备去洛阳,但在路上忽然遇到一个老翁,说是要买下他所有的竹篮。因没随身带银两,所以让他和自己回家拿,结果走到深山之中就看到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他急忙向作揖,可老人却说:王公岂能拜我,随即便给了他十倍的银两,就此离去。
这当然也只是一则小小的轶事,先不管它的真实性到底如何,但这也有力的说明他的才能早在年轻时就已经有慧眼如炬的人发现了。如果要做个对比的话,就好似张良在年轻时遇到过黄石公一样。或许越是传奇的人就越会有一些传奇的经历或者是轶事,尽管大部分的可能都是后人杜撰亦或是编造出来的,但这也是因为他们本身便是可以堪称传奇的人。
在那时的兵荒马乱之中,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才能而急于出世,仍旧隐居于山林之间,继续捧书研读,一边扩充自己的学问,一边看着天下的风云变幻。不得不说,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急于求成往往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一个人的才智再高,如果缺少一份处世的睿智,那么他是肯定不会成功的。其实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情商,有时候智商决定的下限,而情商决定的往往是上限,所以往往可以铸就一番大功业的人,都是两者都兼具的人。或许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那样的乱世中扬名立万,横刀立马。
在他二十五岁之后的数年间,当时北方的战事已经愈演愈烈,百姓也是民不聊生,政局也是瞬息万变。在桓温平乱驻军霸上后,关中的许多百姓都纷纷以酒肉慰劳将士,他听闻此消息后,只是穿了粗布麻衣就前往军队大营求见。受见之后直接就在大庭广众之下与桓温畅谈国事,不过只言几语,便深深的触动了桓温的心,临行前还赠予他良马华车。
当时的他或许也是有那么一点点动心了,毕竟桓温已经把招揽他的意思表达的十分明显了但他也并不是那种容易被诱惑冲昏头脑的人,在权衡了各种利弊之后便又决定再次继续隐居读书。因为他当时要是助于桓温篡位,那可能一生的清誉便就此毁于一旦,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名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
既可带兵打仗,又能治国安邦,他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对于治国,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律法,他有自己的独特的思考。可以说他的一生,自从为人臣子后,都在忧国忧民,哪怕是在自己病重之时,也不忘告诫帝王国事。顾大局,识大体,可能是对他最好的形容了。赏罚分明,公平正义,堂堂一代丞相在历史上并未有太多留名,实属有些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