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是如何发迹的他是怎么样打下江东十六郡
孙策是如何发迹的?他是怎么样打下江东十六郡呢?
孙策是东汉末年诸侯,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但是在一次狩猎中为被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大战黄祖,再下豫章。
跟黄祖的仇是早晚得报,要看什么时候,不过对于孙策来说,一箭双雕,刚刚好。本来就准备西征黄祖,顺手得了庐江,刘勋向黄祖求救,黄祖派兵来援,被孙策击败,刘勋败逃曹操,孙策则继续进军黄祖,以报杀父之仇。建安四年底,孙策率周瑜、吕范、程普、韩当、黄盖、孙权等将领同时并进,与黄祖军大战,黄祖几乎全军覆没,只身逃跑,孙策军收缴甚多,虽然没有擒杀黄祖,但是也大解了心头之恨。大捷后的孙策还不忘了上表朝廷报捷:“臣身跨马阵,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飞上风,兵激烟下,弓弩齐发,流矢雨集。”战况可谓惊心动魄。而缴获甚多的孙策军,也从此开始了拥有强劲的水军,江东水军开始在长江上下发挥战力。打败黄祖,孙策军继续东进,就跟豫章郡接壤了。
建安五年,孙策进军豫章,当时的豫章太守华歆,虽然名闻天下,但是打仗实在不行,孙策直接派虞翻就劝降了,不战而下豫章,至此,孙策占有江东之地。版图扩大后的孙策,重新设置郡守,自领会稽太守,以吴景为丹阳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并且从豫章郡分出庐陵郡,由孙贲弟弟孙辅为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而留中护军周瑜镇守巴丘,太史慈也被派去独当一面。
此时谋士包括张纮,张昭,秦松,陈端,武将诸如太史慈、黄盖、韩当、宋谦,贺齐、董袭、周泰、凌操、蒋钦、陈武、吕蒙等人,文武诸臣,济济一堂。孙策开始显示出一方诸侯的模样。连曹操听闻孙策平定江东后,也开始拉拢孙策。
遇刺身亡,传位孙权。
孙策性格特点很简单,有点像项羽,自恃英勇,骁勇异常,这样的人都有称王称霸的可能。这话是原吴郡太守许贡说的,许贡此时已经败于孙策之手,投奔在别处,孙策没有赶尽杀绝。怪不得演义说外号“小霸王”,但是许贡后面还说了,不如召孙策回洛阳,高官厚禄圈养着。这是许贡在上表朝廷时候说的,许贡这种心思,一方面是真的为了朝廷着想,另一方面也更是为了自己的吴郡着想,孙策回朝,自己就有可能重新打回吴郡。但也正是许贡说了这样的话,才最终死于非命。许贡的上表被孙策截获,孙策大怒,召来许贡对质,最终绞杀许贡。许贡是杀了,也给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大概有本事的人,都有毛病,项羽,孙策这号人,就如郭嘉说的一样,轻而无备,有实力的人都自信,比如秦武王,李世民,都是这样的例子。性格决定命运是有道理的,孙策最终还是吃了这个亏。许贡被孙策所杀,许贡小儿子以及门客逃亡,一直隐匿,同时寻找机会报仇。机会有等来的,也有碰来的。孙策喜欢打猎,通常只带数骑出行,但是孙策马好,其余数骑跟不上,却突然与许贡的三个门客遇上了,此时大家都很懵逼。孙策很是疑惑,问这些门客是什么人,三人估计也是没有突然准备,估计还有点害怕,就含糊说自己是韩当的士兵,在此射鹿,想蒙混过关,此时都忘记报仇了,只想赶紧糊弄过去。没有想到孙策的记忆力这么好,韩当的士兵他都认识。孙策当即说韩当的士兵他都认识,没有见过你们,一边说,一边就张弓射箭,射倒一人,可是有三个门客,其他两个门客几乎同时也搭起了箭,孙策面颊中箭,辛亏后面的骑兵赶上来杀死了刺客,不然孙策估计要命丧当场了。当时即使这样,也是重伤,自知命不久矣,然后就是托孤了。大家都很熟悉的这段: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孙策死的时候,正值袁曹两家官渡决战之际,曹军怕孙策率军偷袭许都,郭嘉却料定孙策轻而无备,必死于匹夫之手,性格决定命运,还是有道理的。
孙策用了十年时间,平定了江东,留给了孙权,孙权在此基础上称帝建国,然而对于孙策的待遇,却很让人议论。孙权称帝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为孙策立庙,子孙封侯。孙坚既然已经追封了帝号,而对待实际打下江东之地,又传给孙权的哥哥,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相比,还不如司马炎,司马炎还知道感激司马师传给司马昭的权力,追赠为帝。当然也可能是孙权有难言之隐吧,不管怎样,孙策用他十年的生命,从无到有,奠定了吴国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