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体制是怎样的经过了怎样
五代十国时期的军事体制是怎样的?经过了怎样的改革?
五代十国是对五代与十国的合称,是唐朝灭亡后的一个大分裂时期。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唐朝末年,唐朝廷领导全国军队的军事体制已破坏无遗。唐僖宗、昭宗先后召募部分神策军或中央六军,但很快被藩镇所吞噬。盘踞在全国各地的新老军阀称兵赎武,各自为政。五代十国帝王们建国之后面临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军事权力逐渐集中于封建朝廷,建立高度统一的军事领导体制。其具体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由枢密使掌管军事机密。五代十国普遍设置有枢密院,其长官为枢密使(后梁称崇政院和崇政使)。枢密使的重要职责是协助帝王处理全国军事机务,凡调动军队、任免将帅、作战谋略,枢密使都随时向帝王提出建议,供帝王决策,并由枢密使监督执行。
后唐、后汉、后周虽一度出现枢密使亲自统兵出征的事实,如郭崇韬征蜀、郭威平关西三叛之乱、王峻赴晋州抗击北汉,但没有形成长期的固定的制度。然而五代各国要建立以加强中央集权为核心的军事领导体制,必然会遭到那些野心勃勃的军事将领们的不满和反抗。
后梁北面招讨使杨师厚掌握大部分禁军,在朱全忠刚死去就自称魏博藩帅。后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杨光远兵权在手,干预朝政,晋高祖石敬瑪有时不得不屈意顺从。后汉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盛气凌人,汉隐帝曾受到他的压制。至于各地藩帅称兵作乱,多次挑起战争冲突,更不胜列举。
结语
但经过五代各国长期反复的斗争,特别是周世宗的军事改革,终于建立起强大的中央禁军——侍卫亲军、殿前军,并大大削弱了藩镇节度使的军事权力,最终实现了由封建帝王直接控制枢密使、禁军大将,以及行营军事统帅,从而建立起高度统一的军事领导体制,也为北宋王朝枢密使三衙统兵体制的创立提供了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