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东征如何进攻中国结局会如何呢
亚历山大东征如何进攻中国,结局会如何呢?
如果亚历山大大帝打到印度之后继续前进,进攻当时的中国,遭遇到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军。双方之间的战争谁胜谁负?当时的秦军能不能击退马其顿方阵呢?
当然这一幕并没有在真实的历史上发生,我们只能尝试通过对当时双方的兵力,战斗力和后勤状况,去假想一下这个并不存在的两大古文明之间的碰撞。
亚历山大大帝是世界史上有名的军事的强人,他是马其顿国王,也被称之为亚历山大三世。在西方历史上,他和汉尼拔、恺撒、拿破仑并称为四大军事统帅,更有人将他列为这四大军事统帅之首。
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跟着著名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学习,16岁就代替父亲实质上统治者马其顿。公元前336年,他的父亲腓力二世遇刺身亡,20岁的亚历山大正式登上王位,开始了他辉煌壮阔的征伐史。
亚历山大纵横沙场,击破并吞并了波斯帝国,横扫小亚细亚、中东、伊朗高原,占领埃及,甚至打到了印度。虽然亚历山大大帝只活了33岁,但是他用13年的时间征服了大约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他的帝国西到希腊、马其顿,东部边界抵达了印度河流域,南至尼罗河第一瀑布,北方来到锡尔河,是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而跟着亚历山大一起彪炳史册的是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是从希腊重步兵方阵基础上改良而来,经过亚历山大这位军事天才的改造,成为当时战场上让敌人闻之色变的传奇。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马其顿方阵的构成。马其顿方阵之下,士兵的角色分为四种,分别是常备兵、轻装步兵、骑兵和辅助兵。常备兵的数量最多,武器是马其顿长矛和圆盾,着重甲;轻装步兵的矛更短,盾牌则更大,盔甲重量相比常备兵来说更轻,作战的机动性更强。年轻的贵族组成重装骑兵,同样手持马其顿长矛。而辅助兵则以标枪、弓箭或石块作为武器,他们的甲胄很轻或者说不披甲。
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之中,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是一个营,1024人为一个团,4096形成一个初级方阵。而一个满编的初级方阵还有 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加起来总攻8192人。四个初级方阵组成一个联合方阵,人数大约在32000人左右。这也是亚历山大远征军的经典配备。
在亚历山大所处的那个时代,西方世界的军队大部分还处在杂乱无章的人海战术里。而马其顿方阵的优势恰恰完美地碾压这种混乱的战术。马其顿方阵的长处在于不同兵种间的协同作战。马其顿方阵作战时,密集的长枪阵拖住敌人的主力,当敌人主力来进攻之时,就会陷入和长矛的缠斗之中。当两边缠斗之时,马其顿方阵中的重骑兵再寻机杀出,就如一柄铁锤突然出现,狠狠地砸向敌人。敌人被突如其来的骑兵冲垮之后,面对密密麻麻前进的长矛阵,几乎很难再有还手之力,剩下的只是什么时候崩溃的问题。
亚历山大大帝将马其顿方阵和相关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在伊苏斯战役中,波斯大军正是将主力都放在中央,无奈地被马其顿方阵缠住,抽身不得,最终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果。
亚历山大大帝正是依靠这样的军团和战术,才将战火一路烧到了印度。而有一种说法认为亚历山大大帝原先的目标其实是中国,并不是印度,只是因为走错了路才来到了印度。
我们暂且不去考虑这种说法是否可信,我们就当作开一次脑洞:假如亚历山大大帝真的来到了中国,那么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率军打到了印度,在印度河以东击溃了印度国王波拉斯的军队。随后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西北印度的广大地区。
真实的历史上,亚历山大大帝就此止步。并非他不想再进一步,实在是手下的将士们征战太久, 由于对印度的气候不适应和军中瘟疫流行,开始拒绝前进,要求回家。他们举行集会,甚至哗变。最后亚历山大大帝不得不下令班师回国。而这也是他离中国最近的距离。
秦军极有可能采取的战法是,以逸待劳,等待对方主动攻击(亚历山大似乎也只能主动出击,因为他耗不起)。当马其顿的骑兵越阵而出之际,秦军密密麻麻的弓箭将给骑兵以有效的杀伤,首先废掉马其顿的机动力量。随后重型战车再对方阵发起冲击。虽然战车面对骑兵时,笨重不灵活的缺点暴露无遗,但是现在战车面对的是更迟缓的步兵方阵啊!结果很可能就是亚历山大引以为傲的马其顿方阵被战车冲得七零八碎,最后只能败下阵来。
而亚历山大远离本土作战,基本无法对兵员和装备进行补充,就是打一次少一次。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亚历山大大帝而言,首战即决战。秦军如果败了,还能重新动员,补充士兵和武器装备。而亚历山大大帝失败了,去哪里补充?
总结一下,亚历山大大帝如果要进攻中国,那么不管是在军队后勤、军队士气还是具体战法之上,他都不占优势。对于他来说,极有可能收获一场彻头彻尾的惨败。兵败如山倒之下,亚历山大大帝要想全身而退都很难。
- 上一篇:万历三十多年不上朝是因为一个女人吗
- 下一篇:美缝剂干了用什么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