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肿瘤对胎儿影响四种常见的血管瘤类型
良性肿瘤对胎儿影响 四种常见的血管瘤类型
一、良性肿瘤对胎儿影响
1、影响外貌及心理健康:这种情况通常表现在鲜红斑痣,鲜红斑痣可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以头面部多见,所以如果不采取治疗措施的话,将终身伴随婴儿患者;也有的患儿因治疗不当或者护理不当,留下疤痕而影响外观,造成患儿内向、自闭等心理障碍,长大后人际关系及自信心都会受到影响,对孩子成长无益。
2、容易破溃出血:由于小宝宝经常乱抓乱动,摩擦等动作易导致破溃出血。通常表现在草莓状血管瘤和鲜红斑痣,血管瘤发生部位的皮肤脆弱,又没有正常皮肤保护,所以来回摩擦容易造成破溃出血,且不容易止血,长此以往不能治愈,容易引起感染。
3、影响正常组织器官的功能:血管瘤侵犯和压迫周围正常组织,从而其影响功能,严重者可引起残疾。长在眼脸、鼻子及嘴巴周围甚至口腔内血管瘤则有可能造成宝宝视力、呼吸和吸吮等功能的障碍。
二、四种常见的血管瘤类型
1、毛细血管瘤
较为常见,属于血管畸形。由扩张和增生的毛细血管网构成,包括草莓状血管瘤及鲜红斑痣(俗称红胎记)。女婴多发。
症状描述:草莓状血管瘤多为出生时或出生后早期出现皮肤红点或小红斑,逐渐增大,红色加深并隆起,高出于正常皮肤表面;鲜红斑痣大多数为不高于皮面的红色斑块,二者的共同点为瘤体边界分明,压之可稍退色,释手后恢复红色。
危害影响:一方面影响美观,不消退,可能会随着患者的生长发育而扩散,易破溃出血,继发感染。一方面,有可能继续向皮下发展,压迫皮下的器官和组织,引起皮下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严重的压迫神经,引起疼痛。
2、海绵状血管瘤
位置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局部皮肤膨隆,高低错落,起伏不平,皮面微现蓝色或浅紫色,曲张盘旋的血管隐约可见;位置较深的海绵状血管瘤不波及皮肤者,除局部显现形态不规则的轻、中度膨隆外,肤色并无明显改变。海绵状血管瘤也可见于粘膜下层,粘膜表面呈暗蓝色改变。肿物有压缩性,其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发生变化。
易发人群:女婴多发。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增大,成人期增大不明显。
症状描述:病变除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外,还可发生在粘膜下,肌肉甚至骨骼。血管损害一般发展较慢,大多数静脉畸形呈海绵状,故名海绵状血管瘤。
危害影响:海绵状血管瘤不会自己消退,只会无限制的生长,如果患处是在头面部,就会影响美观,严重的还会引起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还会引起占位性病变,压迫神经、肌腱、其他组织器官等,引起疼痛、畸形等并发症。海绵状血管瘤在四肢,引起患肢肿胀、畸形、甚至侵犯关节,引起功能障碍等后天残疾。海绵状血管瘤在四肢可引起肌肉萎缩,使患肢比正常肢体小
。3、混合型血管瘤
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他类型血管瘤,两种或更多同时存在一起的血管瘤。
症状描述:初起时大多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红斑,与单纯的草莓状血管瘤并无异样,但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同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皮下侵犯的范围可超过表面病损面积,形成隆起的包块,形态不规则,多见于面部及四肢。
危害影响:混合型血管瘤是血管瘤相当严重的一种类型。会侵害皮下组织,生长在血管、神经周边等位置,会随着血管瘤增大增厚,可能会压迫神经造成患者疼痛难忍,血管缺血组织坏死等症状。如果生长在骨组织关节处,会引起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一旦引起上述并发症就很难恢复到正常。
4、蔓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由曲张、蜿蜓、盘曲如肠襻状的异常血管群组成
。可见曲张的血管影,临床上易误诊为海绵状血管瘤。症状描述:好发于口唇部和肢体部位。可见到一圆形或椭圆形隆起的肿物,皮肤有时潮红,皮肤可成紫灰色,皮下隐约可见迂回弯曲的血管搏动和蠕动。触之可感到有震颤,并可触摸到条索状质软扩大的血管及搏动,局部温度增高,压迫时肿物可缩小,压紧时搏动可消失。
危害影响:因为皮下神经可与血管瘤相互缠绕,血管瘤搏动时牵拉神经引起疼痛,侵犯皮肤可发生局部溃疡、出血感染,引起畸形,可侵犯破坏颅骨外板障静脉,并可与颅骨内静脉连接。
三、血管瘤的两大认识误区
血管瘤的认识误区一:血管瘤是“胎记”,可以自然消退
很多血管瘤是在患儿出生后即发生的,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胎记”,到患儿长到1岁左右会完全自然消退,因此不必重视,任其自然发展。从而导致血管瘤发展范围很大,给治疗上增加困难。其实所谓的“胎记”是指出生后大多数婴儿都有的新生儿斑痣,到l岁左右会逐渐完全消退,皮肤色泽恢复正常。而大部分毛细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等不是胎记,是真性血管肿瘤,只有草莓状血管瘤一小部分有自然消退的可能,概率不高,而大部分不会消退,会继续扩张增大。
血管瘤的认识误区二:血管瘤是良性肿瘤,不影响生命和美观,不必重视
由于大多数血管瘤是良性肿瘤,不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尤其是发生在面部以外的部位的血管瘤,也不会影响美观和四肢活动,因此,不必引起重视
。肝血管瘤虽然属于良性肿瘤,但是它具有某些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如血管瘤生长速度快,其生长速度超过患儿生长发育速度,无限制地向周围邻近组织侵犯,使邻近组织及器官遭受到破坏,深入肌肉、筋膜,甚至骨骼,在面部可造成面部畸形,在口腔影响说话和吞咽,甚至影响呼吸。在四肢影响患肢功能,甚至造成肢残等,给治疗带来困难,甚至无法医治。专家提醒,婴儿血管瘤要掌握正确的治疗时机,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血管瘤大部分都是随着孩子的长大面积有所扩大,孩子越大,血管瘤的面积越大,治疗的难度也就随之增大,治疗时间也随之延长。因此,血管瘤面积最小(病情最轻)的时候治疗是最佳治疗时机。
四、胎儿患肿瘤和雾霾有关吗
其实胎儿肿瘤的发生率并不高,大约在1/12000-1/30000,远不如发生率为1-3%的出生缺陷。胎儿新生儿肿瘤分为两大类,白血病和实体肿瘤,其特点往往有别于成人。
1.多数是间质细胞瘤,不是上皮性肿瘤。
2.不少儿童期的恶性肿瘤如果是发生在胎儿期的话,其生物学行为更加偏向良性,治疗的预后也会更加好,例如神经母细胞瘤、先天性纤维肉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3.这些肿瘤主要源自于胎儿非成熟细胞或胎儿干细胞的癌基因突变,所以又被称为胚细胞瘤或胚胎肉瘤。
胎儿新生儿肿瘤往往和基因(例如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异常有关,有些遗传病、染色体异常或遗传综合征与胎儿新生儿肿瘤密切相关,例如21三体经常发生先天性的白血病。只有小部分的胎儿肿瘤例具有家族遗传性,如大约40%的视网膜母细胞瘤。
胎儿肿瘤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类型和临床转归也往往有别于成人,除了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以外,准妈妈在孕期暴露于不良因素也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如果母亲在怀孕时长期暴露于某些化学、物理或感染因素时,可能会触发肿瘤的发生机制,增加胎儿肿瘤的发生概率。但是其具体的发生机制还不清楚,现在还无法把胎儿肿瘤和某些特定的化学、物理或感染因素明确的联系在一起,在动物模型上的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论到人身上。
胎儿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例如超声或者是磁共振(MRI),但是体积比较小的实体肿瘤或者是白血病往往要等到婴幼儿期或儿童期才能诊断。胎儿肿瘤除了可以在相应的组织或器官发现实性或囊实性的占位病变以外,往往会导致胎儿水肿,羊水过多等症状。所以一旦出现胎儿水肿或者羊水过多,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详细的检查以除外胎儿肿瘤。胎儿肿瘤的诊断和处理单靠产科医生是不行的,应该采用MDT(多学科会诊)的模式,MDT的团队除了产科医生以外,还要包括影像科医生、小儿外科医生、肿瘤科医生、临床遗传科医生、心理医生等。
有些胎儿肿瘤其实本质上不是肿瘤,例如胎儿的血管瘤就不是肿瘤,是血管畸形;胎儿“肺囊腺瘤(CCAM)”也不是肿瘤,是“肺囊性腺瘤样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