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抓住鳌拜之后为什么不杀主要还是有两大
康熙抓住鳌拜之后为什么不杀 主要还是有两大功绩
很多人都不了解康熙不杀鳌拜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清初历史上,有一个大奸臣的形象深入人心,那就是在康熙亲政初年,朝廷上专权跋扈的鳌拜。相信许多朋友都曾通过相关影视作品了解到,在康熙皇帝小时候,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遭受鳌拜“霸凌”的经历。康熙与鳌拜名为君臣,但鳌拜的权威一度盖过了皇帝,其中有三件事,使得清朝的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第一件事发生在康熙三年(1664年),据《东华录》记载,鳌拜为辅政大臣时,有一位名为费扬古的内大臣对鳌拜不够尊重,鳌拜便故意告发费扬古及其子在陪同出巡时擅坐御马,擅用御弓。这本来算是一件小事,但在鳌拜的干预之下,结果费扬古及其两个儿子最后都以被处死而告终。
第二件事为“换地”之议,这件事发生在康熙五年(1666年)。换地起源于圈地,在清朝入关之初,为了奖励开国功臣,特允许功臣在圈内跑马圈地。其中鳌拜所属的镶黄旗所圈之地在涿州、定兴一带,鳌拜利用其维权,想强换正白旗在京城东边一带的地。由于换地劳民伤财,包括大学士苏纳海、三省总督朱昌祚、顺天巡抚王登联均上奏称不可,最终孝庄太后驳回了鳌拜的换地要求。结果鳌拜挟私报复,在康熙强烈反对的情况下,以莫须有的理由处死了上述三人。
第三件事为第二件事的后续,因正白旗旗主正是与鳌拜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在换地之议的数月之后,鳌拜便罗织了20余条罪状,欲置苏克萨哈于死地。康熙明知这是鳌拜的栽赃陷害,不肯处置苏克萨哈,结果鳌拜竟“攘臂上前,强奏累日”,对康熙实施人身威胁,最终强行以绞刑处死了苏克萨哈。
而顺治皇帝登基后,多尔衮利用摄政王父的地位屡次打压迫害鳌拜,其中有三次差点将其诬陷至死。面对多尔衮的死亡威胁,鳌拜丝毫不为所动,一直没有向多尔衮屈服。这也是后来多尔衮去世以后,顺治皇帝非常信任鳌拜,并且在临终前将他任命为辅政大臣之一的原因。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鳌拜对皇太极的忠诚,多尔衮很有可能已经夺位,那也就轮不到顺治和康熙来当大清的皇帝了。
然而可惜的是,鳌拜的忠诚只是对皇太极个人而言,并没有转化为对大清国的忠诚。到后来康熙皇帝继位时,在鳌拜的眼中,康熙不过是自己孙辈的一个黄口小儿,以致于鳌拜摆不清自己的政治定位,倚仗着自己的功劳作威作福,一手造成了自己不得善终的结局。不过也确实因为鳌拜功劳太大,在整个大清朝找不到第二个人,让他避免了被族株和处决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