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对前线战事瞎指挥了三次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曾对前线战事瞎指挥了三次,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对唐玄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唐玄宗即位之初,任用贤相,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一片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开元盛世”。后来唐玄宗贪图享乐,挥霍浪费,听不进劝谏,先后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不学无术的贵妃堂兄杨国忠为相,还任用宦官担任监军。更危险的是宠信胡人安禄山,任命他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兵力。
手中有权野心就膨胀,安禄山就是这样。他手握重兵,就不满足于当节度使了,于公元755年十一月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玄宗还不相信,但是边关的警报不断传来,不由得他不信了。唐玄宗急忙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同时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守卫洛阳;又任命他的六儿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叛军。由于征兵不力,唐军战败,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攻破洛阳,东都失守。无奈封长清、高仙芝退守潼关。可是唐玄宗听信了宦官监军边令诚的谗言,也不调查就杀了封长清和高仙芝两位大将。叛军未平,阵前杀将,玄宗糊涂,犯了兵家大忌。不仅如此,唐朝皇帝后来还对前线战事瞎指挥了三次,错失了大好机会,导致安史叛军直到八年后才被消灭。
总结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并不是唐朝无将可用,恰恰相反,唐朝能带兵打仗的武将众多。如果皇帝不干预,平叛根本用不了那么长时间。而皇帝的三次瞎指挥,导致叛乱形势更加严峻,波及范围更广,造成的损失更大。战场上形势只有主帅最清楚,皇帝大都不是行武出身,身在大后方,对战场形势、敌我情况的了解肯定不如将帅了解得全面具体,所要做的就是充分信任将帅,君臣一心,抓住有利战机,才可能取胜;而不是瞎指挥,贸然轻进,失败了又把责任推给将帅。归根究底,还是皇帝对将帅的猜疑、不信任造成的。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唐太宗用大将李靖灭东突厥时,就给了他足够大的权力,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才能成事。所以不论何时,只有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劲往一处使,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