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曹魏第一位大司马最后是什么结局
曹仁:曹魏第一位“大司马”,最后是什么结局?
曹仁(168年-223年5月6日),字子孝,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从弟,陈穆侯曹炽之子。曹仁少时喜好弓马弋猎,领军之后,奉法守令。跟从曹操征战四方,破袁术、攻陶谦、擒吕布、败刘备,参加官渡之战,立下汗马功劳。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赤壁之战后,曹仁镇守江陵,抵御周瑜的进攻,最终弃城而走。败马超于渭南,破苏伯、田银于河间,灭侯音于宛城。在襄樊之战中,誓死镇守樊城,挡住关羽的围攻。曹丕嗣位后,曹仁拜车骑将军、都督荆扬益州、荆州刺史,晋封陈侯。黄初二年,拜大将军、大司马,执掌曹魏兵马。因此,对于曹仁来说,最终成为曹魏的第一位大司马。
二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仁跟随曹操讨平荆州,曹仁成为征南将军。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意味着曹仁已经成为曹操麾下独当一面的武将了。赤壁之战后,曹操留曹仁留守南郡(治所江陵)。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率军数万攻打南郡,其前锋数千人已至,曹仁登城远望,募得三百人,便令部下牛金迎军挑战。但吴军甚多,牛金众少,于是被围住。对此,曹仁没有放弃自己的部下,而是亲自率军去结局被包围的牛金。虽然在南郡之战中,曹仁还是败给了周瑜,丢失了城池。但是,曹仁的勇猛,却还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也更器重他,转封安平亭侯。
建安十六年(211年),征西将军夏侯渊兵出河东,关中诸将皆反。曹操西征关中,曹仁为安西将军,督领诸将拒守潼关,在渭南击破马超。河间苏伯、田银反,曹仁遂行骁骑将军,都督七支大军讨破田银等众。对此,在笔者看来,虽然曹魏五子良将已经崛起。但是,对于曹魏的兵权来说,还是主要被夏侯渊、夏侯惇、曹仁等曹魏宗室所掌握。
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攻合肥,诸州皆抽调兵力赴扬州屯驻。曹操大军又远在长安,苦于汉中的战事。荆州的汉水流域进入雨季后,曹仁并未做好长远的准备。关羽乘利而进,进攻吕常据守的襄阳、曹仁据守的樊城,这就是著名的襄樊之战。
到了秋八月,大雨连下十余日,汉水暴涨外溢,于禁的3万大军以及庞德的部队,尽遭洪水冲淹。关羽趁势乘船进攻,于禁向关羽投降而全军覆没。庞德等人乘“小船”欲回到曹仁驻守的樊城,水盛船覆,导致庞德被关羽俘获。在此背景下,曹仁率数千名士兵据守樊城,水几乎淹没了整个城池。关羽乘船攻城,围了好几层,城里与外断了音信,粮食也所剩无几,但援兵尚未赶到。对此,在笔者看来,此时的关羽,因为水淹七军,已经是威震华夏了。
但是,对于久经战场的曹仁,并没有被关羽所吓倒,而是继续坚守城池,从而等到了援军。襄樊之战中,无论是曹仁亲自据守的樊城,还是吕常据守的襄阳,都不曾被关羽攻破。后来,因为徐晃率军大军支援襄樊,再加上东吴孙权派遣大军偷袭荆州,所以关羽最终解除了对襄樊的包围。虽然过程一波三折,但是,曹仁还是成功守住了城池,促使关羽始终没能突破襄樊这一道防线。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在关羽败亡后,曹操回到洛阳。曹丕即位魏王后,拜曹仁为车骑将军,统率荆、扬、益三个州的兵马,进封陈侯,增邑二千,食邑总数达到三千五百户。
四
最后,黄初二年(221年),曹丕拜曹仁为大将军。又诏使曹仁讨斩叛将郑甘,移屯临颍,迁大司马,总督诸军据守乌江,还屯于合肥。由此,对于曹仁来说,成为曹魏第一位大司马。在汉末三国时期,大司马可以说是武将的最高官职了,也即大司马的地位,要在大将军之上。在曹仁之后,曹休和曹真,也曾被封为大司马。
黄初三年(222年)十月,曹丕亲率各路大军伐吴,派曹仁率步骑数万进攻吴之濡须(濡须口之战)。蒋济袭击羡溪,成功引诱敌军主将朱桓向羡溪派遣援兵。在此次战役中,直面濡须城的曹泰一路损失已经无法统计。而魏军进攻中洲的常雕5千人全军覆没,临阵战死的将士一千余人,剩下三千余人被俘,曹魏大军只好全面撤退。
曹仁在损兵折将后,不久便逝世,时年五十六岁。曹仁所率领的濡须方向的魏军由东中郎将蒋济代领。曹仁被朝廷追谥为忠侯。总的来说,虽然在人生的最后一场战役中,曹仁没有取得完美的结局。但是,纵观曹仁的一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确实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曹仁最终被封为大将军和大司马,无疑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 上一篇:古代经济重心有着怎样的变化带来了什么影响
- 下一篇:曹操的保镖除了典韦外还有哪些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