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箱包搭扣

比安禄山更狡猾更狠毒史思明最终下场如何

发表于:2024-03-11 11:15:01 来源:宏馨资讯

比安禄山更狡猾更狠毒,史思明最终下场如何?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史思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一般认为,大唐是毁在安禄山手里的。本来唐朝正处于盛世之中,天下太平,国力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甚至排第一,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则是中国之幸,人民之幸也。然而,一场安史之乱,把偌大的一个唐朝弄得乌烟瘴气,尽管后来安史之乱被平定了,但从此大唐开始走向没落。这个事情很严重。因为这不仅仅是大唐开始没落,而是整个民族。严重点说,是整个中国在世界上开始全面走向下坡路。后来,不管是宋朝如何的挣扎,元朝如何的征服(对世界和中国内地),明朝如何的崛起,还是清朝如何的盛世,也都无济于事。一句话,整个中国,自安史之乱之后,在世界上不再是第一了,开始衰落了!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然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当然安禄山首当其冲,罪不可赦。不过事实上,还有一个人,似乎比安禄山的罪责更大,他在历史上是躲在安禄山身后的,让许多人对他忽略的,而事实上他是一个很阴险的人,咱们今天就把他给挖出来亮亮,此人比安禄山更狡猾更狠毒,他才是导致大唐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

于是史思明率领十三万兵力向唐投降。唐肃宗当然高兴了,立即封了史思明为归义王,仍兼范阳节度使,其七个儿子也都被封官。史思明要的就是这效果,我是投降了,但我还是范阳老大,有兵有粮有武器,啥时候想反还不是现成的?

史思明投降后,却不断招兵买马,这不得不引起唐朝廷的警觉。公元758年5月,朝廷派乌承恩为副使,到史思明军中监视他,如果史思明确实有反心,那就想法结果了他。但这招也太小看史思明了。他早防着呢。乌承恩到史思明军中后很快就发现史思明不怀好意,是诈降的。于是就想采取行动行刺史思明。不想被狡猾的史思明发觉,乌承恩没有成功,反被史思明杀死。这下史思明有借口了,我好心好意为你大唐服务,你们不相信我,还派人害我,既然如此让我寒心,那对不起,我只有反了。

于是史思明一不做二不休,名正言顺再次反叛。史思明有个老参谋叫耿仁智,此人已跟随史思明混了二三十年了,也是元老了,他此时劝史思明说,这样不好吧,出尔反尔,岂不是被人耻笑?你知道史思明多狠?他一棍子就敲碎了这个老部下的脑袋!由此也可以看出,史思明的反心是如何坚决,或者说,他当初确实是出于自身的考虑,不得不假装降唐的。

从史思明降唐又叛唐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此人心机多深。然后下一步就是跟大唐争天下了。不过得想办法把安庆绪干掉,要不我打了天下,他不是还得跟我争皇帝?

三、再设鸿门宴,干掉安庆绪

许多年前项羽发明了鸿门宴,但自己没弄成事,倒是让后人屡试不爽。这史思明也是深谙此道,先前玩了次鸿门宴,搞掉安庆绪的三大猛将(或重臣),这次又摆鸿门宴搞安庆绪了。

事情是这样的,安庆绪退守邺城之后,招兵买马,卷土重来,翅膀硬了,唐朝一看不好,又兴师动众发兵来讨伐他。758年九月,唐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等9大节度使,率20多万大军,号称60万,几乎以举国之力来功邺城。安庆绪自是难以招架,但他也不示弱,仗着邺城的防护措施好,死守不降,同时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13万大军来救。此君也不是浪得虚名,最后竟然以5万精兵打败唐军,当然他的运气也好,总之他胜利了,救下了安庆绪。当然也不是白救的,是有条件的,他是想让安庆绪让出大燕皇帝之位。

当时安庆绪在困境之中,为了保命是答应史思明让位的,但当他解困之后,却又想食言,不情愿让位了。这不玩我嘛,于是史思明想干脆把你解决掉算了。但他很狡猾,毕竟有点强人所难不是,人家小安毕竟也是老安的嫡系传人。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派人跟安庆绪说,我其实并不想跟你争天下,要不咱俩合作,把江山打下来平分?安庆绪一想,这也是个办法,毕竟人家现在实力雄厚,大军在手,那就折个中吧。就答应谈判,来商量这事。

史思明也来了个高姿态,说,兄弟,我衷心欢迎你来,咱们歃血为盟,共对唐军,同谋天下!安庆绪一激动就去了。史思明智商和情商都是很高的。他能同安庆绪称兄弟,有两层意思,一是,他本来是安禄山的兄弟,这时我自降一辈,给你称兄道弟,够意思吧?二是,他一跟安庆绪称兄弟,俩人就不再是君臣关系了,平级了,咱俩谁也别急,谁也别想先当皇帝,你安庆绪下来吧。

跟史思明比,安庆绪智商弱爆了,就一本正经带着四个弟弟及部下孙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前去了。结果安庆绪一到,史思明立马大手一挥,拿下!安庆绪鸿门宴也没吃成,就跟自己的四兄弟和部将们一起做了饿死鬼。不过关于这段历史,还有一个版本,就是安庆绪来到史思明的鸿门宴上,双方先是吃肉喝酒,歃血为盟,安庆绪正激动时,被史思明收拾了。两个版本的唯一区别是,安庆绪是吃饱了上路还是当一个饿死鬼上路。

干掉安庆绪后,史思明于760年五月在范阳称帝,这时他57岁,据玄宗皇帝鼓励他努力时,正好17年。现在开始,他要独立跟大唐决斗了。此时离安史之乱结束还有3年,时间还很充足。

四、若不是史思明遇到意外,大唐就悬了

从以上史思明的发迹史,从他对大唐朝廷的两面三刀,到诱杀安庆绪,可以看出,史思明确实不简单,基本是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之人。不过这还只是他阴的一面,他还有阳的一面。因为要得天下,光玩阴的当然不行,还得来硬的。什么是硬的,就是史思明这人骁勇善战,很能打,而且颇有军事谋略。

明朝史学家王世贞这样评论史思明:“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这种说法并非夸张。相比而言,安禄山是个精明的商人,视天下为一场交易,自是很有战略远见,但具体到谋略上,他就不能胜任了。而史思明不仅具有战略眼光,而且很有谋略,他就是安禄山的“狗头军师”,一个很牛的幕僚,而且还能亲自上战场作战,简直一全才。若不是碰上李光弼这个牛人,史思明将前途无量。李光弼先后在太原大战和河阳之战等著名战役中完败史思明,奠定他在平定安史中第一名将地位,但即便如此,李光弼对史思明也不是完胜。史思明曾在邺城之战,在他称帝后的怀州之战,和邙山之战等战役中击败过李光弼。

事实上,在安史之乱开始阶段,还是主要靠史思明打硬仗的,他在河北一带几乎所向披靡,直到碰上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合击才被挫动锐气。但后来,史思明还是打败唐军刘正臣、颜真卿等部的军队。特别是在后来的标志性战役,邺城大战中,他以少胜多败唐军20万人,更是彰显了其突出的军事才能。以至于《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史思明:“史思明任叛军领袖后,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史朝义在761年春通过与人合谋将他杀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那么他为何会阴沟里翻船,被儿子杀掉?

五、史思明的软肋

史思明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也是有软肋的。前面说过,史思明这人手段毒辣而残忍,这个特点对别人来说很恐怖,当然也是他的软肋。

史思明部下的兵将是安史叛军中最残暴的队伍,就是喜欢屠城,他每攻陷城池,都杀光老弱男丁,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比如在魏州一战中,史思明军一天就杀掉三万多人,弄得血流成河。

太过杀戮成性的人,必然没有好下场,况且他这人心狠,不只是对旁人,对自己的儿子也是如此。他后来进攻陕州,出战不利,退守永宁。史思明下令筑城贮备军粮,命令将士们一个月时间完工。其子史朝义率军士苦干,城筑好后,没来得及在外墙摸泥,也就是说,主体工程完工,还没有粉刷。史思明大怒,扬言要杀掉史朝义和部下大将骆悦等人。

大家也是对史思明怨气很重,早受不了啦,于是鼓动史朝义,与其让他把咱们宰了,不如咱们先下手为强,把他干掉,这样我等拥你当皇帝。本来史朝义不想这样干,这不是跟安庆绪一样不孝吗?史朝义这人比较心软,但怎奈部下软磨硬泡,最后终于下了决心,你们想咋弄咋弄。于是史思明被杀。此时是761年春天,离安史之乱结束不到两年时间。史朝义不但心软,当然能力更不行,史思明死后,叛军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做为了,只有垂死挣扎的份,不久即败。

总之,史思明这人既有本事,又狡猾,又心狠,活时间又长,他对于大唐王朝的破坏比安禄山更严重,他能甩那个“大肥猪”几条街,他要不是被意外杀死,大唐就悬了。即便如此,大唐也是元气大伤,所以他才是让大唐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文/一米暖阳 )

北京搜狗开户

广告干货资料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