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的魏忠贤到底贪了多少
揭秘:历史上的魏忠贤到底贪了多少?
提起 魏忠贤 ,大家最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就是:魏忠贤贪污腐败无恶不作。
但在抄家的时候,却没从魏忠贤家里发现多少钱,魏忠贤的神秘宝藏到底去哪了?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一件事:魏忠贤到底贪了多少钱?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崇祯皇帝 继位之初,有人对他说:“魏忠贤家里面堆积着金山银山,随便弄一点,咱们国家就吃喝不愁了”。
这种消息自然引起了崇祯皇帝的兴趣,他之所以迫切地想要收拾魏忠贤,主要原因当然是缺乏安全感,但谁敢说没有经济因素在内呢?毕竟在辽东进行了一场大型作战(宁锦之战)之后,此时的大明非常缺钱。
在崇祯皇帝看来,魏忠贤就是一头肥猪,杀了以后应该可以过几年好日子。或许在崇祯皇帝的设想中,从魏忠贤家中抄出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应该是毫无难度的。
这种推测完全有依据,广东税监李凤的地位远远比不上魏忠贤,但由于李凤喜欢贪污,所以在任职期间,家中的银两超过五千万,珠宝不计其数。
他贪污的白银达到五千万两的巨额,其它珍宝还不计其内。——樊树志·《万历传》
按照逻辑推论,魏忠贤的家底肯定要比李凤之流更厚实。
但 东林党 抄过魏忠贤的家之后,给崇祯皇帝的回报是:我们没找到大批赃款,只搜出几千两散碎银子。
崇祯皇帝一听就急了:当初是你们说魏忠贤家里有金山银山的,怎么现在又说找不到?金山银山可是很大的目标,怎么会找不到?
东林党对此的解释是:魏忠贤家里的确有金山银山,但由于您没有杀魏忠贤,所以魏忠贤离京的时候,把钱都带走了。
(魏忠贤自缢后),随从们急报知县衙门,远近为之震动,看热闹的人拥挤杂沓,四十辆的行李大多在混乱中散失,随从人员也逃亡一空。——樊树志·《万历传》
我写的是明末,可在明末的开篇中,我写的却是明初“ 空印案 ”,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个案件,让大家对官僚集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了攫取利益,他们一定会实现空前联合,谁敢挡他们的路,谁就注定不会有好名声。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谁提起这个名字都得竖大拇指,称赞一声“豪杰”。可只要一提起“空印案”,朱元璋只留下了一个暴虐的名声。
连大明开国皇帝都斗不过这帮官僚,崇祯皇帝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如果崇祯皇帝拥有朱元璋的实力和魄力,他肯定也会一查到底,最终或许也能赚得盆满钵满。但在史书中,他必然会因此留下一个贪财的恶名。
再联想一下任用张居正搞“一条鞭法”改革的万历皇帝,不也被大家认为是贪财皇帝吗?贪了谁的财?当然是官僚集团的财了。但为之叫屈的却是黔首百姓,讽刺不?
作为一个皇帝,崇祯肯定不是傀儡,他有足够的权力,去决定一个官僚的升降沉浮。关于这一点,如果有哪个官僚不开眼,想和崇祯皇帝叫板,那他死了也白死。
可在抄家这件事情上,崇祯皇帝的对手不是某个官僚,而是整个官僚集团。在这种背景下,崇祯皇帝能怎么办?其实没有任何办法。
官僚们为了升官发财的伟大梦想,一定是前仆后继,死了一个立刻顶上来一个。崇祯皇帝可以杀一个、杀十个、甚至杀一百个,但他没办法把所有官僚都杀光。官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话又说回来,如果官僚集团统一认识,把崇祯皇帝当成官僚集团最大的敌人,那么崇祯皇帝也只能被官僚集团玩弄于股掌之中。
尽管崇祯皇帝一再强调:赶快把钱给我交上来,但官僚集团两手一摊:没钱。在这样尴尬的僵持中,清理阉党的运动算是完全结束了。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他赢了吗?好像是赢了,魏忠贤已经被他彻底击垮。
可崇祯皇帝感受不到一丝快乐,因为在魏忠贤倒台的过程中,出力最多的是东林党,弹冠相庆的还是东林党,崇祯皇帝突然有了一丝明悟:自己好像被东林党利用了。
再看看大难不死的阉党成员,东林党在野时大肆攻击他们,执政时却又对他们手下留情,这种做法也太魔幻了吧?
就是在这种魔幻现实面前,崇祯皇帝逐渐成长了起来。
魏忠贤到底贪污了多少钱呢?
答案是明摆着的,魏忠贤肯定贪了不少,否则他手下的那些虾兵蟹将(比如说李凤和周应秋)肯定不敢肆无忌惮地贪污。
他们之所以敢这样做,必然是上下都打点好了,往上打点,那必然是天启皇帝和魏忠贤。魏忠贤随便伸伸手,也不会是小数。
但要说明:魏忠贤贪污的数额,一定不会像东林党所说的那么多。要是魏忠贤家里真有金山银山,天启皇帝第一个就不会放过魏忠贤,因为这贪得有些过火。
有人说,魏忠贤喜欢利用建生祠的机会敛财,可事实证明:通过建生祠大肆敛财的人并不是魏忠贤。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替魏忠贤建生祠呢?这里面固然有想要讨好魏忠贤的意思,但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替魏忠贤建生祠可以获取重利!
对土木工程有所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这种涉及金额重大的工程,必然有许多上下其手的机会。在替魏忠贤建生祠的过程中,这种上下其手的现象更是恐怖:真正的建造费用,只是报销费用的20%-30%,剩下的70%-80%都被相关人员瓜分了。
按祖制:省直各有预贮银两以备急用,多者几十万,少者十余万:如蓟镇则有银八万五千有奇,贮遵化县库,名曰「备边」。江南有银十万两有奇,贮镇江府库。浙江有银十七万两有零,贮温州府库,名曰「备倭」。他省仿是。地方猝有变乱,不烦催科,不支官帑,事可立办。自魏忠贤生祠开端,咸取给于是,造祠者十之二三,余皆入抚按司道私囊中矣。——《烈皇小识》
魏忠贤倒台之后,阉党成员受到清查,但经济问题几乎无人过问。替魏忠贤建生祠多的钱去哪了?当然是被魏忠贤拿走了!
斯时若大臣有留心国计者,委曲详列其弊,并请严查各边各省,备边备倭,原额钱粮几何,生祠开销几何,即勒令建祠抚按司道照额补偿,遴选风力科道究竟其事,俾国家收士饱马腾之用,而氓庶免头会箕敛之苦,且使世之为贪吏,有余财者,知法制严明,不敢恣其溪壑,亦救世一策也。——《烈皇小识》
至于为什么没有搜到?那是因为魏忠贤把钱藏得好。反正魏忠贤已经死了,他也没法替自己辩解。
久而久之,魏忠贤究竟贪了多少钱,已经没有人关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