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帝王登基顺序为何如此杂乱如何理清
东汉时期,帝王登基顺序为何如此杂乱?如何理清东汉帝王顺序?
东汉时期,帝王登基顺序十分杂乱,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国古代皇位传承讲究一脉相承,一般都是父传子,子传孙,不过对东汉王朝来说却是有点例外。东汉建国一共195年,传八世十四帝,但从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开始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汉章帝一生共有7个儿子,结果除了早夭的两个之外,其余五个儿子的后代都曾登基为帝过,这种现象是其他朝代都未曾出现过的,为何单单在东汉出现了呢?
另外由于东汉帝王登基顺序的杂乱,不像西汉那样简单明了,导致许多人记不清东汉帝王的顺序,甚至连名字也叫不上来,其实看似杂乱,本质上还是有迹可循的,而理清东汉帝王关系、顺序的关键人物就在汉章帝,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在党锢之祸发生前,东汉虽然常常出现外戚揽权的局面,但总体来说外戚还是维护东汉统治,推动东汉向前发展的,比如窦太后垂帘听政期间,窦太后的兄长窦宪曾北伐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创造与霍去病封狼居胥功勋齐名的燕然勒石(备注:封狼居胥、燕然勒石是古代功臣名将追求的最高荣耀);邓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对内帮助东汉王朝度过了“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对外则坚决派兵镇压了西羌之乱,使得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被誉为“兴灭国,继绝世”。
在党锢之祸发生后,东汉进入到局面不可控制的境地,士大夫、豪强不再心向朝廷,与朝廷离心,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点出东汉衰败的缘由就是源自桓灵二帝,其中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宦官肆无忌惮的为所欲为,桓灵二帝的放纵,结果民变发生,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离寿终正寝只差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