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之议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失败
河套之议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失败?
河套之议发生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至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时任陕西总督曾铣见蒙古骑兵驻牧河套,逼近关塞,频频侵扰陕西、山西等地,深为北边之患,先后四次上疏修墙、复河套二策,计划三年内收复河套地区。由于国家财政困难、军队腐败严重和明世宗的反对,复套之议以失败告终。这一事件成为了内阁首辅夏言革职处斩的导火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起因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四月,明朝命巡抚山西兵部侍郎曾铣以原官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当时,蒙古骑兵驻牧河套,逼近关塞,频频侵扰陕西、山西等地,对明朝的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因此,曾铣试图通过收复河套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
第一次廷议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十二月,曾铣第一次上疏请求收复河套。 他在奏疏中回顾了河套的历史,陈述了俺答占据河套对边境的威胁,阐明了复套的原因,并提出了“定庙谟、立纲纪、审机宜、选将材、任贤能、足刍饷、明赏罚、修长技”这八个复套策略。由于朝廷每年给宣大、山西驻军的军费就有一百四十五万两,曾铣认为朝廷财政足以支持复套支出。
明世宗收到奏疏后,称赞曾铣勇气可嘉。但他同时表示,但收复河套一事还需要从长计议。朝廷下发了二十万两银子,命曾铣明年专备防御。
第四次廷议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曾铣再次上疏陈述复套的十八项事宜,包括恢复河套、修筑边垣、选择将材、选练将士、买补马羸、进兵机宜、转运粮饷、申明赏罚、兼备舟车、多备火器、招降用间、审度时势、防守河套、营田储饷、明职守、息讹言、宽文法和处孳畜 ,并进献了八张营阵图。
明世宗阅览后称赞了他,并命兵部详细地讨论这件事,制定出具体方案来。
结果
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正月初六,兵部将此前商议好的方案上奏给皇帝。明世宗收到后,表达了对复套一事能否成功的怀疑。首辅夏言不敢决断,请求上命。皇帝把之前的条议刊印下发兵部,命大臣们进一步讨论。
严嵩见皇帝不再支持复套,就趁机上疏攻击曾铣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举动。
随后明世宗说,自己一开始就反对复套。 他紧接着斥责了夏言强君胁众、专恂私情的行为。
于是严嵩进一步弹劾夏言专断朝政。 兵部尚书也请求停止一切收复河套的讨论 ,皇帝同意了。接着,他批评百官盲目听从夏言,不顾国计民生。他下令贬黜了一些不作为的官员,廷杖了所有不反对复套的言官,并将夏言免职 ,还命令锦衣卫官校逮曾铣入京问罪。
此后,在严嵩的反复挑拨下,同年三月,曾铣被处以死刑,随后夏言也被弃市。自是,“后竟无一人议河套者”。河套之议以失败告终。
- 上一篇: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的一大势力为何最终会败给
- 下一篇:揭秘朱元璋为何看不起大圣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