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光政权曾坐拥半壁江山为什么很快就撑不住
弘光政权曾坐拥半壁江山,为什么很快就撑不住了?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弘光政权祯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崇祯在煤山自杀。五月十五日,在南京的明朝官员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年号为弘光,弘光政权坐拥大明半壁江山,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就丢了江山,党争是其中重要重要的原因之一。
1.福王、潞王继统之争
崇祯死后,由于他的三个儿子都未能逃出,因此皇位的继承者只有福王和潞王最适合。福王与崇祯的血缘关系更近,潞王则贤明。
由于东林党人与福王的父亲朱常洵有过节,因此东林党人强烈反对福王继位。
当时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做事不够果决,导致皇位继承人迟迟未能落实。
凤阳总督马士英提出了折衷办法,就是立桂王,由潞王任兵马元帅。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多数官员的认可。
但是福王的太监卢九德秘密联络江北四镇的武将,准备以武力拥立福王。马士英也迅速调整策略,转而拥立福王。
五月三日,马士英等人联合江北四镇的将领拥立福王监国,五月十五日,福王登基为帝。
6.党争对弘光政权的影响
6.1政治影响
首先,弘光政权的党争导致了人们对弘光帝继位正统性的质疑,弘光帝本来就不是南京官员的第一选择,马士英等人以武力拥立弘光帝登基后,弘光帝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只知道沉迷于酒色,并无恢复大计。
弘光帝糟糕的表现大失人心,也使在“定策”问题上因为站错队伍而失势的东林党人看到了重新夺权的希望。南渡三大案的背后多少都有东林党人的影子,他们希望借此推翻弘光帝,重新夺回权力。
而东林党干将黄澍更是怂恿左良玉以“清君侧”的名义攻打南京,过多的内耗使得弘光政权迅速崩溃。
其次,党争使弘光政权的官员将主要精力放在争权夺利,对于主要敌人清军却疏于防备,当时清军的主力正在全力围剿李自成的大顺军,他们在山东、河南等地的力量非常薄弱,此时正是弘光政权北伐收复山河的大好时机,但是内阁首辅马士英却主张和清朝议和,白白浪费了大好机会。
6.2军事影响
由于弘光帝是由马士英与江北四镇武将所拥立,马士英当上内阁首辅后,将史可法排挤到扬州去协调四镇,但是史可法根本指挥不动四镇将领。
远在武汉的左良玉军事实力雄厚却不受重视,于是他在东林党人的鼓动下,以“清君侧”的名义进军南京。
马士英急调江北四镇将领防御左良玉,造成江北防守空虚,以致被清军轻而易举地攻到南京,消灭弘光政权。
弘光政权拥有半壁江山,拥有数十万兵马,却只坚持了一年左右就灭亡,党争是其中的罪魁祸首,如果南明官员能够精诚团结,即使不能守住半壁江山,也不至于那么快就被灭亡,党争拖垮了本来就不强大的弘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