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病重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在此之前,刘备进行了著名的白帝城托孤。白帝城托孤一事,历来有很大争议。白帝城托孤刘备的真实想法是什么?白帝城托孤真的是一场政治作秀吗?
公元223年3月,潇潇暮雨。苍茫的群山间腾起的浓雾,将坐落于江北的白帝城笼罩的严严实实,让人感觉莫可名状的压抑,一如城中那忽明忽暗的行宫。诸葛亮立于城头,遥望处,永安宫上愁云黯淡,身后的江水依旧奔流不息。此时,他忽然想起多年前江湖上的那个传言:“孔明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如今这时局,不由得令他一声长叹。
三年前,东吴袭取荆州,关羽兵败身死,蜀主刘备闻讯后不顾诸葛亮的劝阻,倾国之兵讨伐江东,却惨败于陆逊之手。经此一战,刘备苦心经营的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国力大损,史称夷陵之战。时年63岁的刘备悔恨交加,从此卧床不起,至今已过半年。
荆州已失,人心浮动,当年卧龙岗上那兴复汉室的豪言,还能有几分实现的可能?“丞相请速速入宫,陛下有要事传奏!”急匆匆赶来宣诏的侍从,打断了诸葛亮的思绪。从城头到永安宫,要经过几个陡坡,这是一段不算远却也不算近的行程。途中,诸葛亮诧异的发现,那些此前与他友善的同僚,相逢的刹那间,冷峻的脸上都透露着异样的神色。
第一个与他对视的是赵云。虽然身处内廷,他仍然全副戎装,警觉的握着剑柄,与诸葛亮擦肩而过时,那眼神里分明透着一丝疑虑和警惕。诸葛亮正欲转身叫住他,却见宫内正走出一人,尚书令李严。李严本是益州牧刘璋账下的能臣,在蜀地颇有声名,自刘备入川后对其极为倚重。在当地人眼中,李严无疑是西川集团的核心人物。这个时候,他出入内宫,意欲何为?
李严一脸倨傲的走过来,向诸葛亮拱了拱手,随后扬长而去。其实,自从吴蜀联盟在赤壁大败曹军后,诸葛亮便愈发看不懂此前那个宅心仁厚的主公了。那个一心要兴复汉室的刘皇叔,变得独断而刚愎,甚至公然的将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刘禅、刘永、刘理,连同那个已经被处死的义子刘封,四字合起来不正是“封禅永理”么?
如此浅显的寓意,纵然瞒得住天下,又怎能瞒过他南阳卧龙?一路疑虑间,转眼即到永安宫外,诸葛亮心神不定,突然传来口谕:“所有人退下,独令丞相一人入宫。”室内,烛光昏沉。诸葛亮定睛一看,果然,除了榻上躺着的刘备,空无一人。
通观三国大势,汉家更命,黄天当立的政治预言已经深入人心。曹丕登基,建元黄初,孙权登基,建元黄武,只有蜀汉一直坚持着恢复汉室的政治口号,不得不通过北伐彰显着自己的政治正当性,这是刘备跟诸葛亮的“既定国策”,也是刘备不惜以天下托付给诸葛亮的根本因素。在蜀汉郑权中,质疑“北伐”路线的人,就站在了蜀汉意识形态的对立面,这也是日后诸葛亮贬斥李严的原因。
李严遭到贬斥,做为土著的蜀汉士人离心离德,其中有一人,就是日后撰写《三国志》的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结尾,陈寿感慨道:“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位来自蜀国的史官,对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却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联想到刘备白帝托孤的无奈和蜀汉国运的衰败,不禁令后人生出无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