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百谷部卷六全文
古典文学名著《太平御览》:百谷部·卷六 全文
《太平御览》是宋代著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谓包罗古今万象。书中共引用古书一千多种,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献资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经亡佚,更使本书显得弥足珍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百谷部·卷六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黍
《尚书·君陈》曰: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盘庚》曰:若农不服田亩,罔有黍稷。
《尚书大传》曰:夏昏火中,可以种黍。
《韩诗外传·黍离》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薛君注曰:诗人求己兄不得,忧不识物,视彼黍乃以为稷。)
《毛诗》曰:《黍离》,闵宗周也。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又《甫田》曰:今适南亩,或秐或秄,黍稷薿薿。(薿薿,盛貌也。)
又《鱼藻·黍苗》曰: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仪礼·婚礼》曰:赞设黍于酱东。
又《特牲馈食礼》曰:佐食,抟黍授祝,祝以授尸。
《礼记·月令》曰:仲夏之月,农乃登黍。
又《曲礼》曰:黍曰芗合。
又《内则》曰:羊宜黍,豕宜稷。
《国语》曰:子馀使公子赋《黍苗》。(《黍苗》,《小雅》,其诗曰: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子馀曰:"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阴雨也。若君实庇荫膏泽之,使能成嘉谷,荐在宗庙,君之力也。"(在宗庙为祭主。)
《家语》曰:孔子侍坐於哀公,赐之桃与黍焉。哀公请用之,孔子先食黍而后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之。公曰:"黍者,所以雪桃,非为食也。"孔子对曰:"丘知之矣。然黍者,五谷之长,郊社宗庙以为上盛;果属有六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丘闻之:君子以贱雪贵,不以贵雪贱也。今以五谷之长,雪五果之下者,从上雪下也。臣以为妨於教,害於义,故不敢。"公曰:"善"。
《吕氏春秋》曰: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抟采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北县切。)而香,如此者不餲。(音遏。)先时者,大本而华,茎杀而不遂(,遂,长。)叶高短穗;后时者,小茎而麻长,短穗而厚糠小米,令而不香。(令,新也。)
又曰: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也;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
又曰:饭之美者,南海之秬。(秬,黑黍。)
杨泉《物理论》曰:梁者,黍稷之总名。
崔寔《四民月令》曰:四月可种黍,谓之上时。
《汜胜之书》曰:黍者,暑也,种必侍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亩三升。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凡种黍者,皆如禾,欲疏於禾。
《祢衡别传》曰:十月,朝黄祖,在艨冲舟上,会设黍臛。衡年少在坐,黍臛至,先自饱食毕,抟以弄戏,其轻慢如此。
刘向《别录》曰:传言邹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至,生黍,到今名黍谷焉。
《列女后传》曰:东平衡农师太尉薨,农欲奔赴,无粮自致。妻愿从行,行止纺绩,庶以自资。行到聚亭,遇天霖雨,留独孤母舍。母舍后有空园,农曰:"此园可以种黍。"从求分种之。独孤母曰:"此久废园,惟恐生力劣收不多耳,何分之有乎?"农遂与妻斩荆棘种之。黍将熟,独孤母乃更曰:"黍当分。"农欲委去,妻曰:"不如收敛以遗之,安其意然后乃去。"农遂从之。后还,独孤母以昔黍归农,遂不肯取。
《说文》曰:秬,黑黍也。一稃二米,所以酿鬯也。黍,禾属黏者,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孔子曰:"黍可以为酒"。
《广雅》曰:粢,黍也。黍穰谓之〈禾列〉。(音例。)
崔豹《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长安雨黑黍,粟如禾。和帝元兴元年,黑黍穗一禾二实,或三四实,生任城,得粟三斛八斗,以荐宗庙。
《广志》曰:有牛黍,有稻尾秀成赤黍,有马革大黑黍,或云秬黍;有温屯黄黍,有妪亡、燕颔之名。
《吴氏本草》曰:黍,神农甘,无毒。七月取,阴幹。益中补气。
京房《易妖占》曰:天雨黍粟,大人出走。
《荆楚岁时记》曰:十月一日黍臛,俗谓之秦之岁首。未祥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
《博物志》曰:地三年种蜀黍,其后七年多蛇。
○稌
范晔《后汉书》曰:乌丸国,其地宜稌。
《穆天子传》曰:天子至赤乌,赤乌献稌,麦百载。
《广志》曰:有赤稌,有白、黑、青、黄、燕颔凡五种。
《吕氏春秋》曰:饭之美者,有阳山之稌。
《说文》曰:稌,糜也。(音麋。)
崔豹《古今注》曰:糜,稌也。
○粱
《礼记·曲礼》曰:祭宗庙之礼,粱曰芗箕。
又《郊特牲》曰: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
《尔雅》曰:虋,赤苗;芑,白苗。(郭璞注曰:衅,赤粱粟;芑,白粱粟,皆好谷也。犍,为含人曰:别味赤、白苗也。又曰:是伯夷所食首阳草也。)
《广雅》曰:藋粱,木稷也。
《续汉志》曰:桓帝之初,京都童谣曰:"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一徒死,百乘车。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相卿怒。""城上乌"者,处高独食,不与下共,谓人主多聚敛也。"公为吏,子为徒"者,言蛮夷叛逆,父既为军吏,子弟又为卒徒往击之也。"一徒死,百乘车"者,言前一人讨胡既死矣,后又遣百乘车往也。"车班班"者,言乘舆班班,入河间迎灵帝也。"姹女工数钱",言帝既立,其母永乐太后好聚金钱,以为堂室也。"石上慊慊"者,言太后虽积金钱,犹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黄粱而食之也。"我欲击之"者,言太后教帝使卖官授钱,天下忠笃之士怨望,欲击鼓求见卿。"悬鼓"者,复怒而止我也。
《唐书》曰:凉州都督计钦明尝出按部。有吐蕃数万奄至城下,钦明拒战久之,力屈被执。贼将钦明至灵州成下,钦明大呼曰:"贼中都无饮,城内有美酱。乞二升粱米,乞二升墨,乞一挺。"是时贼营中四面阻泥河,惟有一路得入。钦明诈乞此物,以喻城中,冀有简兵练将,候夜掩袭。城中无晤其旨者,寻遇害。
《淮南子》曰: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织而憙衣裳,无事而求其功,难矣!
又曰:珍怪奇味,人之所美也,而尧粝粱之饭、藜藿之羹;(粝,粗也。)文绣狐白,人所好也,而尧布衣掩形、鹿裘御寒。
《国语》曰: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夫膏粱之性难正。"
《吕氏春秋》曰:吴起为邺令,民歌之曰:"终古斥卤生稻粱。"
杨泉《物理论》曰:粱者,黍稷之总名也。
《神仙传》曰:吴孙权时,有一人种粱在山中,患猿猴食之,闻介象有道,聊从乞辟猿猴法。象告之:"无他法也。汝明日往梁所,望见群猴方往时,便大唤,语之言:'以白介象君,使猿猴莫复来食粱。"此人仓卒,直谓象欺弄之。明日视粱,遇群猴适欲下树,试承象语语猴,即各还山去,遂便绝迹。
《广志》曰:有具粱、解粱、辽东赤粱,魏武帝以为粥。
《本草》曰:白粱,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益气。有襄阳竹根者最佳。黄粱,出青、冀。
《楚辞·招魂》曰:稻粱穱麦拏黄粱。(拏,糅也。以黄粱和而糅,且香滑。)
傅休弈《雉赋》曰:饮以华泉之水,食以玄山之粱。
左思《魏都赋》曰:雍丘之粱。
○东蔷
《魏书》曰:乌丸地宜东蔷。(东蔷似蓬草,实如葵子,十二月熟也。)
《广志》曰:东蔷色青黑,粒如葵子,幽、凉、并皆有之。
《西河语》曰:贷我东蔷,偿我田粱。
《上林赋》曰:东蔷雕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