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清朝时乾隆下令修撰分经史子集四部
《四库全书》:清朝时乾隆下令修撰,分经、史、子、集四部
《四库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年编成的丛书。此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有3500多册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乾隆中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清朝呈现出盛世景象。思想学术文化亟待总结的要求,政治经济的保障,以及乾隆个人的喜好,学术界的呼声,使中国传统的盛世修书在这个时候又展示出巨大魅力,催生出继顺康雍之后再次修纂大型书籍的态势。盛世的宏阔是需要鸿篇巨制来充实的,而清政府也需要完成时代留给自己的使命。
《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
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3800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
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后几经战乱,损毁过半,更使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