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背景下为何会出现侠客文化
春秋战国背景下,为何会出现“侠客”文化?
春秋战国背景下,为何会出现“侠客”文化?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并且,知识的发展在春秋战国之时也处在一个黄金期。
统治者对于思想的把控很弱,并且愿意接纳各家之言发展自己的势力。
于是,思想学术快速发展,私学数量逐渐赶超官学,百家争鸣真正出现在历史舞台。
百家之中,墨家声势浩大,几乎可以与儒家抗衡。墨家提倡实用技艺,来补充儒家以礼术对人内心的发展而对能力技艺方面的欠缺。
而墨家所提倡的“兼爱,非攻”对于游侠的崛起有这一定意义上的文化支持。
兼爱是指人人平等,不论是贵族还是贫民,都有一样的人格尊严。而非攻则是指责不平等的事件,战争。
墨家的学说正是侠客文化的精髓所在。面对不平等的事就要讨一个说话,还社会一个公平正义。
墨家之子弟多为狭义之人,身怀一技之长,对这个混乱社会燃烧着自己的力量。
侠义中的侠与义
侠义一词可以拆分为武侠与义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武侠以高强的武义为基础,同时要为了义气而使用武力。
在人民心中,游侠之人必然是一身浩然之气,并且有着过人的功夫。
所以武术文化的发展对于游侠文化的诞生也是十分重要的。武术文化的发展可以从兵器的发展和武术道德的发展两方面展开。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征战使得对武器的需要变得极其迫切。在冷兵器时代,武器的先进程度主要取决于金属的坚硬程度和锋利程度。
在春秋战国时期,金属的冶炼技术有所发展,使得武器的制造速度和规模变得空前之大,战争也因此变得泛滥起来。而游侠获得武器也更加方便,武器质量也越来越好,这就更加推动了武术的发展。
侠士有着很高的精神信仰,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正是表述了游侠对于自己的效忠对象的绝对忠诚。
有名的侠士如高渐离,荆轲等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
荆轲是燕国太子丹的门客。秦国打败赵国后,燕国的太子丹十分恐惧,因为秦国的下一个目标必定是自己的燕国。于是太子丹找到了荆轲,请求他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荆轲明知刺杀秦王一定是有去无回,但是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太子丹的请求,并且游侠并不是只有一身武力,游侠也要有机智过人的头脑。
为了达成刺杀秦王的目标,荆轲想出了一系列计划,他找到樊於期,和他讲述了前因后果,以情理打动了他,以至于樊於期当场自杀。
于是荆轲带着樊於期的头颅和一副藏着匕首的燕国地图出使秦国。这就是侠客精神,不论前方是什么样的险阻,主要有信念和理想在,侠客就会一往无前。
在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中,同行的燕国勇士秦舞阳见到秦王后,吓得魂不守舍。但是荆轲却泰然自若,称秦舞阳没见过世面。
在地图穷尽,匕首显露却不能拔出的瞬间,荆轲的决心让他即使身处劣势,依然能够放下对自身安危的考虑,用尽一切方法完成太子丹交给自己的使命。
游侠的精神气质在荆轲身上显示出来,大无畏的精神和行侠仗义的性格铸就了一个又一个游侠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游侠列传,赞扬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游侠在春秋战国是的地位由此可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游侠自春秋战国时代诞生,其辉煌时刻也基本停留在了春秋战国。
游侠时代虽然一去不返,但是游侠精神一直流传到今,它是一股浩然正气,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小结
游侠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也由特殊的一群人构成。他们其中多有着过人的本领,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
在危难中,他们挺身而出,在太平盛世中,他们的身影虽然不在,但是侠义精神流传千古。金庸笔下的人物所带的浩然之气,在问世后,吸引了众多读者对侠义世界的向往。
可见,侠义精神是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的。当有需要的时候,我们都会挺身而出,为了正义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所以,春秋战国虽然战火纷飞,但是在这个时代留下的文化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