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本是周瑜的部下他为何会投入刘备门下
庞统本是周瑜的部下,他为何会投入刘备门下?
庞统是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道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物,但是却戏份不多。通过他加入刘备阵营,我们能看出当时人才选贤主的一个人普遍规律。
庞统是三国著名谋士,他本在吴将周瑜手下担任功曹,周瑜死后成为刘备部下。关于庞统为何投入刘备门下,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解释,当中又反映了古代结盟者之间怎样的惯常规则呢?
(图)庞统祠墓位于德阳市罗江县鹿头山白马关
从吴将到蜀将
其实,庞统本来是吴将周瑜的部下,担任功曹,也就是文书一样的职务,后来才成为刘备的军师。有一次,刘备从容地对庞统说,“你先前担任周郎的功曹,听说我到江东的时候,周郎曾劝孙权将我困在江东,有这回事吗?请先生千万不要有所隐瞒!”庞统说确有此事。刘备叹道:“天下英雄所见略同,诸葛孔明也劝我不要去江东,但我以为目前江东的大敌是北方的曹操,孙权还要以我为援助,故决意要去。实在迫不得已,不是万全之策啊!”
至于鲁肃为何写信向刘备推荐庞统,按照《三国志》记载,庞统已经在刘备手下做耒阳县令并被撤职后,鲁肃才向刘备推荐庞统确实是个大才,而不是像《演义》那样是庞统在吴国不受用,鲁肃劝他转投刘备,之后才有耒阳县的事。关于鲁肃为何向刘备推荐庞统而不是推荐给孙权,有人认为鲁肃是想接替周瑜的位置,更好地控制周瑜以前的部下,而庞统在周瑜部下心里声望很高,所以刻意排斥庞统,才把他往刘备阵营里赶。不过笔者以为庞统到刘备手下做官应该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古代结盟者之间的惯常规则,即把自己的手下派去“辅佐”盟友!
当然孙权派的不是庞统,而是大将周瑜,而庞统则是周瑜的部下。让人奇怪的是《三国志》写“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随后刘备领荆州牧,周瑜则在刘备手下担任荆州南郡太守,而不是《演义》那样孙刘打败曹操后争夺荆州。
不过后来周瑜死后,庞统送葬到江东后又回到了荆州,临走时许多人来送他,称赞他,但为何此时孙权不把他留在江东,因为他本来就是周瑜旧部。估计是因为当时孙权也不知道他有大本领,要不然后来刘备也不会撤他的职,但为何此时鲁肃不推荐他呢?其实庞统只是作为周瑜亲信代表送葬回来,其他的亲信应该还留在南郡,既然送葬完了,就要回去,应该是符合常理的!不过这时庞统已经不是孙权的部下了,而变成了荆州官员,理论上归朝廷管辖,然后朝廷委托荆州牧刘备代管。就像长沙太守孙坚死后,孙坚旧部黄盖、韩当等就归附袁术了,而不是追随孙策,因为当时郡守并不是世袭的,长沙太守空缺时,朝廷会另派人担任,而不是原太守的后人继任,所以他们在理论上是只长沙太守的部下,而不是孙坚的私人部下。不过理论只是在太平时期才起作用,后来他们思念故主又追随孙策创业是后话。
既然南郡太守死了,庞统应该是下一任太守的部下,或者由更高级别的官员(荆州牧刘备)调到荆州其他地方任职,结果就调到了耒阳县当县令。然后刘备看他不行要撤职,鲁肃怜惜他有大才,才向刘备推荐让他在荆州担任更高的官,这相当于鲁肃作为汉臣向作为地方一级行政长官推荐人才,实质应当是像朝廷推荐,这时候庞统不应当认为是刘备的私家部下,而是荆州牧的部下。只不过在乱世各地诸侯分占一隅,臣子就把他们辅助的对象看做是自己的“君王”,称为“主公”。
像这种情况在乱世的战国时代更加常见,当时不同“国家”在理论上还都是属于同一个周朝的。例如秦昭王的丞相就是楚国贵族;秦国丞相张仪还到魏国担任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