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能与郭子仪相提并论为何却没他出名
李光弼:能与郭子仪相提并论,为何却没他出名?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李光弼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光弼绝对是可以和郭子仪相提并论的历史人物,而且史书上的普遍观点,无论管理才能、军事才能,李光弼都是优于郭子仪的。
郭子仪混得比李光弼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郭子仪活得比较久。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论有多伟大,在许多时候,也是非常脆弱的。至少寿数这种事,真心说,实在是可遇不可求的。
李光弼57岁就死了,当时的李光弼,就足以名垂青史了。
如果郭子仪在57岁时死了,恐怕也就是一个只能在史书字缝中才能找到的人物;因为当时的郭子仪还未混到节度使的职位。话说回来了,就算混到了节度使的位置上,唐玄宗时代的节度使多,郭子仪又算老几呢?
郭子仪熬成节度使时,已59岁了。那一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很快成为时代顶尖的军方大佬。
但是在62岁,郭子仪因为邺城大败,被唐肃宗闲置。
在唐肃宗快死时,郭子仪曾短暂复出过,代宗上位很快又被闲置。那一年郭子仪66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郭子仪突然死了,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如果郭子仪当时死了,谁也会觉得,郭子仪的一生有些太憋屈了。
关键是,郭子仪如果当时死了,谁也会觉得,郭子仪一生的成就,明显不如李光弼;无论从能力,还是战功,抑或是戏份,他都明显逊色于李光弼。
但是郭子仪并没有死,所以前面有更大的辉煌等着他。
这就好像,李四是一个黑社会大哥的金牌打手,所以在江湖上非常风光。
于是李四渐渐感觉,自己之所以这样风光,主要是因为自己身手了得,和自己敢打敢杀,于是看到自己大哥竟然敢对自己不好,就公开给自己大哥脸色看,甚至还对自己大哥落井下石。
李四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典型的认不清自己。
许多时候,一个人的能力自然重要,但是平台更重要。
你站在一个强大的平台上,你的每个行动,都可以从平台上获得各种形式推动支持,在这种背景下,你的能力就可以得到尽情的发挥。如果你离开了那个平台,你还能那样牛吗?通常情况下,你是不行的。
李光弼背叛皇帝后,马上迅速堕落为一个普通的军阀了。
因为李光弼现在全部的资源,就是源于自己军队控制的狭小范围,出了这个范围,谁会把他当头蒜看呢?
而以此时有限的资源,不要说与皇帝公开叫板了,就是面对周边杂七乱八的小军头,李光弼也得学会夹着尾巴做人。因为真的翻了脸,他很难善后的,尤其是对方打着忠君的旗号与他叫板。
以前,李光弼是中央军委主要常委之一,自然有权节制众多周边的小军区;现在他背叛了皇帝,这种权力自然消失了。
以前,他是皇帝最信任的军方大佬,皇帝自然会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舆论的支持,现在皇帝自然不会这样做了。
现在呢,一切反过来了。那些愿意打着忠义旗号恶心、嘲笑、打击李光弼的人,却有可能得到这一切,在这种背景下,李光弼自然无法傲视天下了。
史书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性,在说到人们忠于皇帝时,常常会模糊皇帝控制着巨大的资源,更会模糊人们与皇帝合作时可能得到的巨大的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忠义思想就变得非常神奇了。
其实呢,人们忠于皇帝,就是为了能获得皇帝的各种资源供给;人们不敢轻易背叛皇帝,就是害怕丧失这一切,更害怕皇帝利用这种资源强有力地打击自己。
我们只要知道这种事实,自然就会知道,郭子仪为什么会一直忠于皇帝了。
因为真的背叛了皇帝,郭子仪的结局与李光弼并不会有本质的差别。
郭子仪一言一行,始终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主要是因为他是为维护皇帝的权力努力,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得到大唐帝国的强有力支持,并不是简单的因为郭子仪神功无敌。如果背叛了皇帝,他就会丧失这一切。
李光弼陷入这种困境中,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以前,帝国给予他各种荣誉,周围人给他各种尊敬,现在这一切都没有了。就算人们勉强给他一些荣誉、尊敬,也会用一种看着贞洁妇女失节的眼神,总而言之,这么好一个贞洁妇女,竟然会干出这种事来,真是可惜啊!
更主要的是,李光弼也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前途只会越来越暗淡;甚至是越来越绝望了。尤其是皇帝调动他时,他更是感觉怎么做似乎都是个错。
接到皇帝的调令时,李光弼可以选择的上中下三策大约是这样的。
上策就是继续和皇帝公开叫板,总而言之,大唐皇帝昏庸无道,大唐中央政府贪污腐败,我李光弼要代表天下人的意愿重组中央政府。
但是看着以郭子仪为首的各种人一脸永远忠于皇帝的样子,李光弼想一想也有些绝望了。要知道,不要说郭子仪等人了,就是安史余孽,也都是或真或假的用这种眼神看着皇帝,你叫李光弼能看到什么前途呢?
下策,就是乖乖接受皇帝的调令,总而言之,我错了,我想真心悔过,我这百八十斤就交给您了,任杀任剐悉听尊便。
但是,还是前面的例子。这就好像一个贞洁的妇人,突然失节了,现在弄得满城风雨,就算她老公愿意原谅她,她恐怕也有死的心了。
关键是,李光弼对皇帝也未必有什么信心,因为现在他没有进入皇帝的手心,皇帝还会对他表现出各种充满诱惑的行为。李光弼的母亲被皇帝接到都城,给予各种尊贵的待遇,李光弼的弟弟给予重任,如果李光弼到了京城呢?
于是选来选去,李光弼只能选择中策了。那就是他赖在自己地盘不离开。
但是,现在这种中策的选择,其实是一种绝望的看不到出路的选择。因为,光弼走到这一步,江湖地位其实都不能与关东四大藩镇相比了,关东四大藩镇幽州、魏博、成德、淄青,这四大藩镇早已开始自治了,而且人家已撕破脸去这样做了。
现在的光弼呢?他坐衔徐州,他不是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也无权节制周边军区,仅他的实力,与上述四大藩镇相比,就差着一大截;至于地缘上,这里也比上述四大藩镇差着一大截。而且人家们早已撕破脸割据一方了,光弼目前还不能、也不敢这样撕破脸。
光弼的母亲、弟弟在皇帝那里,皇帝给予他们极高的待遇,就是希望李光弼不要越走绝,因为你真敢撕破脸和皇帝对着,皇帝把他全家灭了,人们也只能怪他李光弼逼皇帝这样干。
问题是,这样呆在自己地盘,能有什么前途呢?
他既然不能下定决心与皇帝对着干,他下面的人,自然会通过各种方式向中央政府表忠心,他周边的军区,自然会打着他的脸向中央政府表忠心。这样发展下去,到了一定时候,皇帝再调光弼时,光弼恐怕连继续赖在自己军区的资本也没有了。
一个真的陷入这种绝望之中,心力估计是会耗尽的。于是李光弼很快死了。这种死,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因为活下去,道路可能会越走越窄,结局越来越差。
其实,从李光弼的结局,我们大约可以看出郭子仪如果造反的结局。
当然了,因为郭子仪没有造反,所以人们难免会对郭子仪造反的前景估计太过乐观。事实上,李光弼在选择与皇帝作对时,肯定也想得非常乐观。问题是,还没有正式开局,李光弼就输得一无所有了。
当然了,像李光弼那样突然想不开,于是走上邪路的人,还有一个完全能与郭、李可以相提并论的牛人,那就是仆固怀恩。
事实上,仆固怀恩造反的筹码,简单的看,比郭、李更多。因为仆固怀恩的女儿,是回纥可汗的大老婆。
尤其是回纥大军一出手,先是把安禄山叛军打得砖崩瓦解;回纥大军再出手,就把史思明叛军打得砖崩瓦解,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取得这种力量的支持,再不济也可以混个石敬瑭啊,我是说向异族借兵,当一个儿皇帝;甚至弄好了,还可以混成李渊父子啊,我是说向异族借兵,忍辱负重让中原王朝走向更大的辉煌。
但是很不幸,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以回纥的实力,如果与大唐帝国中央政府合作,自然可以表现的神功无敌;换一个合作对象,回纥想迅速深入大唐帝国本土,都无法做到。
- 上一篇:楼兰古城是如何消失的后来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 下一篇:古人喜欢供养大批门客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