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自身政务负担吗?
朱棣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率军打过长江,直抵京师城下,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大将李景隆开门请降,朱棣终于成为了靖难之役的胜利者。
此时的朱棣并没有急着进入皇宫,为了不让自己背上弑君篡位的恶名,他必须得让建文帝朱允炆自己选择让位或者自尽,于是他选择驻军京师郊外等待消息。
然而,建文帝朱允炆既没有让位,也没有自尽,只是在皇宫中放了一把大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场大火不仅标志着朱允炆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朱棣时代的来临。
洪武三十五(1402年)年八月七日,在明成祖朱棣正式颁布继位诏书的一个多月后,他任命解缙、胡广、杨士奇、杨荣等七人入内阁,内阁制度正式设立,而这七个人主要担当两种角色:
1、当秘书。他们需要将政务按轻重缓急分类,重务、急务由朱棣亲自处理,轻务、缓务由他们商量着解决,然后由朱棣按照他们的处理意见用朱笔誊写一遍。政务处理完后,他们负责将之送往六部。这样不仅明成祖朱棣的政务负担大大降低,行政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做顾问。明成祖朱棣在处理重要且急迫的军国大事时,首先会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再去处理。在众人的集思广益下,这些事情就能被处理的既及时、又准确。
内阁制度设立后,明成祖朱棣总算是从繁重的政务中解脱了出来。可是,雄才大略的朱棣费尽心思难道就单单只为了给自己找几个秘书和顾问?
当然不是,在朱棣进入皇宫前后发生的两件事也是他设立内阁制度的诱因:
第一件事、朱棣率军进入皇宫的路上,杨荣突然出现拦住了他,接着对他说了一句话:“殿下先继位乎,先谒陵乎?”这句话令朱棣恍然大悟,于是他立即调转马头前去祭拜明孝陵;
第二件事、朱棣进入皇宫后,找来了建文朝的重臣方孝孺,希望由他来给自己拟写继位诏书。可方孝孺先是大骂不止,又提笔写下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
这两件事让明成祖朱棣深刻的认识到:要说服那些建文朝的重臣为己所用是根本行不通的,自己继位后组建新的行政班底必须得大力起用以杨荣为代表的那些建文朝的下级官吏。
如果要起用这些人的话,还不能直接给他们加官进爵,因为那样会令那些持中间立场的中高级官吏人人自危,所以他只能设立一个新的机构来安排下级官吏中的代表人物,这样他既可以合理的给这些人升官,又能通过将这些人变成自己身边红人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地位。
综上所述,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度还真不是为了偷懒,他减轻自身政务负担的目的是为了腾出手来办下西洋、修大典等大的事。那么据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内阁制度的设立,是明成祖朱棣在父皇朱元璋废相及组建新行政班底的双重压力下迫于无奈的一种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