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派词人韦庄的人生有多悲剧
花间派词人韦庄的人生有多悲剧?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花间派大神韦庄的故事。
韦庄的落第诗其实并不那么绝望,因为韦庄坚信,人生贵在看准了一条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人生的高线在哪里,需要你跳起来才能找到。在黄巢起义无法考试期间,韦庄没有闲着,带着家人避走洛阳的同时,写下了给自己带来巨大声望的《秦妇吟》,这是唐朝篇幅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当时是广为传诵,为他后来被高官看中,埋下了伏笔。
唐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风气,“行万里路”绝非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为了游学。说白了,就是拿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去拜访朝中的公卿名流、文坛领袖,一旦这些“大V”,给个序或弄个文学评论啥的,那影响力指数就会快速上升。在那个科举考试还没有糊上考卷的时代,考上进士一是靠名气,二是靠朝中有高官推荐,因此,连骄傲的李白都到处去拜访公卿名流,没办法,你要想考上,就得“行卷”。
韦庄拿着《秦妇吟》拜访了当时在洛阳的镇海节度使周宝,获得了周宝的赏识。于是韦庄去了镇江在周宝的幕下工作了三年。黄巢起义失败之后,唐帝国打跑了农民起义军,但宦官专权和藩镇作乱没办法消除,唐帝国又陷入了内乱,皇帝又逃跑了。韦庄被周宝派到了宝鸡去迎接因长安陷落而出逃的唐僖宗,但唐僖宗没有接到,等韦庄辗转回到金陵的时候,发现周宝已经被部下推翻驱逐。韦庄出了一趟差,回来发现领导没了,心里空荡荡怅然若失。因此,韦庄写的那些怀古咏史诗,大多都喜欢用“空”字,表达一种历史的沧桑变幻的幻灭感,比如说他那首著名的《台城柳》:
恰恰相反,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马蹄疾的韦庄,在心理上却是愁云惨淡万里凝,他几乎抑郁了。造成他心理低沉的因素大概有这么几条,一是成功后的失落感,贵为宰相,平生功业已经实现,接下来还能怎样?第二是人生已经接近暮年,富贵没有长久,人生敌不过流水似箭,他不免有人生易老之嗟叹。第三是深沉的故园之思,中原正是动荡之际,有家难回,别说是锦衣还乡,哪怕是偷偷溜回去也绝无可能,自己也许就是老死异乡的游子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伴君如伴虎。王建出身草莽,韦庄必须小心翼翼,有些事情,“叔不能忍,婶不能忍”,但韦庄必须忍。据野史记载,“庄有宠人,资质艳丽,兼善词翰,建闻之,托以教内人为辞,强夺之。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小重山》《谒金门》,诸篇皆为是姬所作也,其词情意凄婉,人相传诵,姬后闻之,不食而卒”。
据说韦庄有一个美丽有文采的宠妾,被王建夺走入宫,韦庄从此心情抑郁,每每写诗寄托相思之意,这些词广为传诵,韦庄的小妾听到以后,在宫中绝食而死。是否真有此事不得而知,但韦庄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倒是真的。他说“为君信我多惆怅,只愿陶陶不愿醒”,他只想在酒精的麻醉之下过蝇营狗苟的生活。
最终韦庄在成都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他在浣花溪畔找到了杜甫草堂的旧址,依照原先的规模样式重建了草堂,居其处想其人,终日吟诵杜甫的诗文,度过残生。
韦庄的一生是晚唐知识分子悲剧人生的缩影。他身怀鲲鹏之志,在有能力实现人生抱负的时候,腐败的科举制度让他们无门而入无路可走;当他终于得偿所愿登上仕途的时候,大唐帝国已经濒临灭亡的边缘。如韦庄一样的文人,不仅怀才不遇无处施展抱负,连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无奈只能放下儒家的忠孝思想,进入王建的幕府,虽然是无可奈何但毕竟与道义不合。这或许是韦庄内心最大的一个心结。其实,韦庄倒是大可不必如此纠结,他的悲剧正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当时代的大潮汹涌而至的时候,我们都是一粒微尘,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 上一篇:皇帝醉酒临幸宫女生下一子延续了江山
- 下一篇:揭秘古代税收制度的变化在历史上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