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将与帅的区别是什么呢
古代战争中“将”与“帅”的区别是什么呢?
在我国古代的政治家与军事家看来,将帅的地位极为重要,正所谓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我国著名兵书《孙子》中就这样讲到∶“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另一方面,在一次战争中,设法了解对方主将如何,对于战争的胜负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我国历史上,由于有了得力的将领而改变战争的局面、取得胜利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
帅与将的关系
将和帅,在古代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说文》中,对“将”字的解释是“将,帅也。”在古代各种字书中,“将”与“帅”用在军事术语中的本义就是“统率也”、“率领其群也”的意思。军中的高级指挥员,即“率领其群”的都可称将,在主将之下有副将、偏将、裨将。在特殊情况下,凡独自指挥一支军队的低级指挥员也是将。比如《武备志》中说过假如大将不在,则偏裨即称主将;偏裨不在,则把总即称主将;把总不在,则哨官即称主将;下至旗总不在,则队长称主将。
为了选拔合格的将领,古代有经验的军事家十分重视培养将领的接班人。在这方面,明代的戚继光是一个极为出色的人物。他在著名的《练兵实纪》中专门有《储练通论》两卷,分析“储将材事”。他认为,将领的培养,要从“将德”、“将心”、“将材”三方面入手,特别要注意“将德”。就是说,道德品质的培养是第一位的。为此,要读很多书,特别是读历代武将的传记,只有这样,才可能“心中有定主,不为害挠,不为祸惕”。有了这种坚实的基础,“然后进之以杂习器伎(通技)行伍之务,将之以浮鼓(详后)实用之间,则将材成矣。”戚继光的主张在古代是很有见地的,在今天也是很有启发的。
当然,作为一员武将,必须要进行军事科目的训练,使其具有较高的指挥艺术。但戚继光认为,这方面首先是“练将胆”,其次才是“练将艺”,这是很高明的见解。在练将艺方面,为将者不必将长短器具一一习之。在指挥艺术方面,应以学习《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为主。理论学习之后,必须“练真将”,就是要实践,要在战场上去实践,以避免纸上谈兵。这种主张现在看来仍然是很有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