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圣旨是什么样的为何没人伪造
历史上的圣旨是什么样的?为何没人伪造?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据曾国藩所著《经史百家杂钞》中记载,诏令类下列举有诰 、诏、谕 、令 、教、敕 、玺书 、檄、策命等。
而在圣旨之中,最常见的便是明清时期的“诰命”以及“敕命”了,这指的就是皇帝对官员及其亲属进行封赠时所用的文书,盖有“制诰之宝”或者是“制敕之宝”。现在各地时常能够发现的圣旨,基本上就属于此类。
而一说到圣旨,相信喜欢观看古装剧的读者们自然不会陌生,作为古装剧中的一个重要的“配角”,圣旨的镜头可不少。基本上在所有的古装剧中,都会出现有太监或者是钦差大臣们宣读圣旨的情节出现。
对于圣旨的“魔力”,相信各位读者也是了然于心。所谓圣旨便是指古代中国社会中,由至高无上的皇帝所下发的命令或者是传达其发表的言论,因此可以说圣旨就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以及象征。
圣旨一出便代表皇帝,多大的臣子都得跪伏在地上接旨,并且对圣旨中的内容言听计从,哪怕是让接旨人提头来见也没有例外。
古人为什不伪造圣旨传达命令?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呢?
一、圣旨与影视剧中看到的一般模样吗
在我国,皇帝制度曾延续了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而在皇帝制度之下,皇帝就是中央权力的突出代表,同时也是政府以及社会的核心,身为九五至尊的皇帝,享有国家中所有人类能够拥有的最高的权利,同时还有无上的荣誉以及地位。
对于皇帝来说,所有子民都在其管理之下,一人管理无数人,这自然是难以实现得,因此才有了作为辅助的大臣们的存在。然而,皇帝无论是对朝中大臣还是民间百姓,仍是需要传达自己的命令以及想法的,而贵为皇帝也不可能没下达一个命令就亲自跑一趟,同时为了不让他人假冒皇帝之名,因此圣旨应运而生。
在圣旨出现之后,圣旨代表的便是皇帝本人,因此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宣读圣旨的太监面前,无论是多么显赫的臣子都必须下跪。所以说,圣旨其实是皇帝个人威严的缩影。然而,圣旨真的长得与影视剧中的一模一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
制作太难,可以通过收买制作圣旨的人来达到目的。但是,这也是几乎不可能实现得。
首先,制作、传达圣旨需要涉及的人员太多了。
从制造圣旨、书写内容、盖章再到宣旨,都需要相关人员的签字,要是其中有一丝错误查出的话,就会找到相应的负责人问罪。甚至由于皇帝为防止曲解意思,通常由两人共同完成圣旨宣读,因此想要收买全部的人员难度太大。
然而,也不一定就能够收买这些人,其中有一部分是权臣不说,甚至还有皇族存在,再加上伪造圣旨是谋逆大罪,多数人宁愿一死也不肯牵连家人,因此收买一事,几乎是天方夜谭。
由此看来,伪造圣旨是困难重重的,并且几乎每个困难都是没有解决的方法的,因此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何古代几乎没有听到伪造圣旨的事情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