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国内纷争不断诸侯频繁被弑造成一个现象
晋国国内纷争不断,诸侯频繁被弑 造成一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对晋国内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我国的历史上,不少君主帝王都会通过建立章法制度的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把国家的实权掌握在自己的手心里,春秋时期的礼乐制度也正是如此。《左传》当中记载,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政权建立,周公为了稳定自己的政权一手创建了礼乐制度,对百姓以及诸侯的大小礼节做出了明文的规定,看似公平公正的背后,实则弱化了各个诸侯的实权,如果一旦有哪位诸侯违抗了这种制度,就会遭到周王以及各诸侯的讨伐,而这也让西周时期周王朝的势力最为强盛,基本上所有诸侯都不敢违抗周王的命令。
但这种局面在周幽王时期发生了变革,周幽王在位时期发生了一件大家都知道的小故事,就是“烽火戏诸侯”最终的结果直接导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继位的周平王则不得已迁都他地,周王朝的实力被不断减弱。随后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各个诸侯国的实力差距逐渐增大,矛盾和问题接踵而来。
到了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各自称王,原有的礼乐制度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几个诸侯国中要属晋国实力最为强大,但看似强大的它在内部其实有着严重的内乱,诸侯甚至频繁被杀,导致其国内礼乐制度严重崩坏,而这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谱写出了一首协奏曲,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晋国国内纷争不断,诸侯频繁被弑呢?
结语
其实导致晋国诸侯频繁被弑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中“礼崩乐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点,礼乐制度当中最重要的一项继承制在当时的晋国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不少庶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纷纷加入到了弑君的行列中来,以嫡长子继承制和庶子分封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严重遭到破坏,这也打开了礼乐制度全面瓦解的开端。
其实对于当时“礼崩乐坏”现在的发生,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毕竟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早已被弱化了很多,想要靠礼乐制度巩固自己的政权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的诸侯国也有不少迫切的希望脱离周王朝的管控,如此一来新的王朝建立新的制度也会代替礼乐制,就此而言“礼崩乐坏”呈现出一种必然趋势,而晋国弑君事件频发也更像是这种趋势下所引发的产物。
参考文献:
《左传》
《史记.晋家史》
《尚书》
《毛公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