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清朝时期的人殉制度是怎样的有何不同
明朝与清朝时期的人殉制度是怎样的?有何不同之处?
人殉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殉葬制度,据史料记载人殉制度起源于殷商时期。历代以来,能够“享受”到人殉的都是以君王诸侯为代表的统治阶级,而殉葬者往往以地位低下的女性居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孔子曾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也是对当时人殉的强烈谴责。
虽然自春秋战国时期,对于人殉现象的谴责从未消散过,但人殉却一直没有消失,秦代之前是人殉的第一个高峰期,《史记》记载过:“先帝(秦始皇)後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但是自汉朝开始,人殉现象便出现的很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动物,人偶木偶。大量的金银玉器等陪葬,像汉武帝驾崩后,随葬的动物及金银玉器虽然非常多,但却没有一个活人。汉武帝时期的几千后宫妃嫔,宫女没有一个因此而死,如果结合汉武帝生前的性格来看的话,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到了清朝,人殉制度再次得到短暂的兴起,自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福临,清朝三代帝王都有妃嫔为其殉葬。不仅是他们,像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等大清铁帽子王,他们死后也有妃嫔侍女等为其殉葬。
关于清初的人殉,有一点与明朝时期的人殉不同,那就是,清初的人殉是女真人自古以来的旧俗,而不是继承汉人之习俗,他们的人殉并不仅仅存在于满清上层阶级。普通百姓之家也会有人殉现象的发生,因为在入关之前,女真人便有“夫死妻随”的习俗,满清入关后,在没有被汉文化深入影响之前,这种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保留了下来。
但不管是明朝时期的人殉还是清朝时期的人殉,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以活人为死人殉葬,而这种残忍的殉葬方式直到康熙在位时期才下旨将其废除。
事实上,康熙皇帝才是真正的,出于对人殉的深恶痛绝因而决定废除人殉的,而明英宗和明宪宗则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人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还是在康熙年间。
- 上一篇:大宋灭亡的罪魁祸首被斩首为何要说老天不公
- 下一篇:程咬金三板斧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