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石燕然的典故是怎样的主人公窦宪的名气为
“勒石燕然”的典故是怎样的?主人公窦宪的名气为什么比不上霍去病?
对勒石燕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2017年8月,中蒙两国学者对外宣布,确认蒙古杭爱山的一处刻石即为班固所书的《燕然山铭》,为"勒石燕然"一事增添了强有力的证据,也使得这段近两千年前的往事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
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取得大胜,大军行至燕然山时,窦宪命随军的班固撰写《燕然山铭》,刻石纪功,此后便有了"勒石燕然"的典故
出于保全窦氏利益的目的,窦太后对大臣们反对北伐的正确意见根本不予理会,随即派窦宪领军出征,这种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做法,自然招来了后世无数的口诛笔伐,无论窦宪取得多么大的战功,都无法抹掉窦氏专权乱政的历史事实,这又是窦宪不如霍去病的一点
三 战争后果不同,卫霍让漠南无匈奴王廷,窦宪打蛇不死反被蛇咬
在漠北大战前,汉军曾先后从匈奴手中夺回河套、河西走廊等地,迫使浑邪、休屠两部归降,减轻了西北方向的作战压力,元狩四年,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分别带领两路汉军北上,伺机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军出塞三千余里,遇匈奴左贤王部,歼敌七万余人,一路追杀至北海,凯旋途中在狼居胥山祭天,姑衍山祭地,宣扬大汉国威,同时卫青部击败匈奴单于主力,至此,匈奴的三大军事集团全部被打垮,匈奴单于远遁漠北,漠南从此再无匈奴王廷,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汉朝的繁荣稳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窦宪先后两次出征北匈奴,均取得大胜,第一次于稽落山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还,第二次在金微山击败北单于,北单于不知去向,汉军灭其国,得胜以后,对于原来北匈奴的领地,按理说要么由汉军直接接管,要么由附属国南匈奴代管,可是窦宪并没有这么做,反而
日矜己功,欲结恩北虏,乃上表立降者左鹿蠡王阿佟为北单于
这等于是窦宪扶持了一个听命于自己的政权,这种做法不但寒了南匈奴的心,还给北疆的安稳带来了隐患,司徒袁安就曾上书朝廷,明确指出其中的问题所在,可是窦宪不听谏言一意孤行,窦太后最终于永元四年册立右谷蠡王於除鞬为北单于,同年六月,汉和帝发动政变,逼窦宪自杀,第二年,即永元五年
秋九月…匈奴单于於除鞬叛…冬十月…南单于安国叛
南北单于先后反叛,虽然这两次叛乱很快被平定下去,但是先前持续了三年、耗费了大量钱粮、以无数汉家儿郎鲜血为代价换取的两次大胜,立时化为乌有,这不得不说是历史所开的一个黑色玩笑,而造成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窦宪
总结
从窦宪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是一个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先的人,又怎么能与具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样爱国情怀的霍去病相提并论呢?即便军功盛于一时,也难逃后世史家的千古评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一个有能力的人如果德行不过关,也只会给他人带来灾难,读史如此,望君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