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外号人屠他是身世如何真是被狼养大的吗
白起外号“人屠”,他是身世如何?真是被狼养大的吗?
战国四大名将中,最为恐怖的当属白起了,他人称“人屠”,一生征战所杀敌军数不胜数。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命令时任员外散骑侍郎的周兴嗣编写《千字文》。也正是这本书确定了战国四大名将:起、翦、颇、牧。
赵国的廉颇、李牧二位将军自不用说,史书上的介绍甚繁,然而介绍秦国名将白起、王翦的史料却相对简单。尤其在历史评价方面,这两位秦国将军的得分都很低。更为奇怪的是,历代出色的军事将领都被誉为“战神”、“名将”、“常胜将军”等形容词,只有白起被命为“人屠”的绰号。难道只是因为在长平坑杀的四十万赵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能杀赵人,也就能杀韩国人、魏国人和楚国人。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号称“人屠”,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一、落魄贵族的崛起
在《芈月传》中,白起被设定为被狼养大的孩子,好似只为了从传说的角度充分解释:白起日后为啥要毫无人性地屠杀那么多人。
其实故事只是故事,白起的身世没有那么悲惨,他姓芈,为白氏,名起。不用吃惊,他就是姓芈。这个起源于黄帝后裔的贵族姓氏标志着白起的出身并不简单。
白起的先祖是秦武公(注意是秦武公,不是秦武王)的儿子公子白。因为夺位失败,公子白被赶到郿县居住,他死后子嗣便以白为氏。白起的父亲希望儿子长大后如同吴起一般厉害,所以起名为起。
白起15岁从军,遇到魏冉之后受到提拔重用,当他第一次带兵征战并获得胜利后,爵位从左庶长变为左更。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商鞅变法之后,一些中级官职成为虚衔,变成独属于军功的爵位名称。
商鞅规定,秦国士兵每斩杀一个首级便可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越多奖励越多。左庶长为第十等爵位,也就是说白起统兵打仗之前至少在战场上弄死十几口子人了。
二、南征北战
公元前294年,白起带兵攻陷韩国新城。第二年,爵位晋升的他在尹阙之战中大败韩魏联军,连拔五城,生俘魏将公孙喜,凭此一战成名。之后他连续对三晋用兵,秦朝的疆土扩展到山西高平一线,距离赵国首都只有200多公里的路程。
公元前280年,秦军大举攻楚,楚军与白起鏖战于现在的湖北安庆。白起攻打安庆城久攻不下,便改用水攻。安庆当地的支流甚多,秦军在城百里外筑堤坝,然后引渠从东北方将河水倒灌进城。全城军民数十万被洪水冲走,方圆数十里因尸体堆积腐化而臭不可闻。
能得到“人屠”绰号的白起到底杀了多少人呢?在伊阙斩获首级二十四万;在安庆淹死楚国军民数十万;大破赵魏韩三国联军于华阳,斩首十三万;再用水攻淹死赵国士兵两万人;拔韩国陉城,斩首五万;长平坑杀赵军四十五万。这些还只是史料上有据可查的。
多方资料证实,他杀人大概有100万左右。而全战国时期七国的总人口也不过一千多万,几十年间,所有战争加在一起才战死了两百万人。也就是说,这些阵亡者有一半是白起帮忙完成的,而且实际数字可能比记载还要多。
可是有些问题就不得不和《芈月传》的作者一样去考虑,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白起如此嗜杀呢?
要知道,在战国那个生产力低下,自然人口增长缓慢的时代,青壮年劳力代表着一国的发展潜力。而白起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屠戮,让敌国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实力与潜力。
正是由于白起在战场上的表现,让东方各国,尤其是赵国失去了恢复元气的机能,国力一衰再衰。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客观基础。
而且秦国之所以被称为“虎狼之邦”,原因在于秦国军人凶狠残忍,如虎似狼。他们在战场最喜欢的就是割人首级,这与商鞅制定的秦国军功奖励制度是分不开的。
军功开通了平民阶层向上的通道,上升多少在于你砍了多少人头,所以秦军嗜杀。而白起每战尽杀降卒,又帮助士兵积累军功,士兵得到好处就更喜欢跟随白起。受到士兵拥戴就要再制造军功,这些事互相影响,也是造成白起成为“人屠”的原因。
不过抛开历史,站在道德层面上,白起那么做是否妥当,则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