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丽江蓼

秦国为什么会在邯郸之战中惨败呢

发表于:2023-12-19 11:36:54 来源:宏馨资讯

秦国为什么会在邯郸之战中惨败呢?

邯郸之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此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接近20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秦国惨败邯郸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公元前260年到公元前257年,秦、赵之间爆发了两场以倾国之力火拼的大战。第一场是长平之战,秦军击败了赵、韩联军,前后歼灭赵军四十五万;第二场是历时十七个月的邯郸之战,赵、魏、楚数十万大军击败秦军,还趁势收复了大片失地。邯郸之战虽没有长平之战那样广为人知,但其对列国形势的影响却大于长平之战。邯郸之战还衍生出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如窃符救赵、毛遂自荐、脱颖而出、虚左以待、不遗余力,这些事件背后无不充满着奇谋妙计和大国博弈。

缘起:赵国毁约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九月,秦、赵长平之战以赵国的惨败结束,秦军主帅白起派人向秦昭襄王请求“益兵粮”,“欲遂灭赵”。但第二个月白起就被征召还朝了。对于白起被召回的原因,《史记》的说法是赵国派策士离间秦国宰相范雎与白起的关系,范雎因嫉妒白起会立下更大的功劳而向秦昭襄王进谗言。

白起虽被召回,但秦国攻赵的既定方略没有变,秦军在王龁、司马梗的率领下继续对赵国发动进攻。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占领了上党地区和太原郡,甚至还攻取了距离赵都邯郸仅六七十里的武安。赵军虽然节节败退,却也在拼力抵抗。秦军攻取武安后,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从秦军进驻长平开始,战争已经持续了九个月。秦军在长平歼灭了赵军主力,但秦国兵卒也是“死者过半,国内空”;出现了“国虚民饥”的情况。

秦国一时半会还灭不了赵国,而一旦楚、魏、齐等国介入秦、赵之战,秦国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况。战争固然使赵国处于崩溃的边缘,但也将秦国带进了危险的境地。最终,秦昭襄王接见赵国特使赵郝,开始议和。纵然是和谈,秦昭襄王也要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他要求赵孝成王本人来秦都咸阳以显示赵国和谈诚意。这下可引起了赵国朝廷的激烈争论。

四十年前楚怀王入秦被扣之事一直在警醒各国——虎狼之秦不可信,但是为了江山社稷,赵孝成王还是不顾群臣反对,赴秦和谈。《史记·虞卿列传》载:“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秦国罢兵。赵孝成王回国后,以大臣虞卿为首的反秦派坚决反对割地给秦国。虞卿的理由很充分,秦国对赵国的进攻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秦国罢兵并非是见到赵国惨状而动了恻隐之心,而是秦国已经筋疲力尽。

现在,赵国要将秦军无力占领的六座城邑白送给秦国,并不明智。再说割地给秦并不能保证秦国明年就不攻打赵国。秦国对土地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面对秦国的威胁,赵国每次都要割地求和,那早晚有一天赵国将无地可割。虞卿认为,与其将六座城邑割给秦国,不如将城邑送给齐、楚、魏等国,组织诸侯合纵攻秦,到时候还能占领秦国的土地作为补偿。

虞卿的主张再度引发了赵国群臣的激烈论战。赵孝成王反复权衡,自觉不能一错再错,最终采纳了虞卿的建议,撕毁合约,拒不割地,积极备战。赵国君臣“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这一年,赵国将灵丘送给了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作为封地,建立了赵、楚联盟。

赵国敢于撕毁合约,根本原因在于赵国君臣认为赵国仍然可以与秦一战。自胡服骑射以来,赵国军事实力蒸蒸日上,不输秦国,策士称“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赵国君臣对再度开战并战胜秦国,还是有信心的。当然,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就是赵人认为即使他们再度战败,也不会亡国。

邯郸解围

魏、楚援军到达邯郸的时间,史无明文,据现有史料推测,大概在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八九月间,也就是秦围邯郸一年之后。有两则史料可做佐证,《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其十月,将军张唐攻魏,为蔡尉捐弗守,还斩之。”这里有两处文字错误。秦历以十月为岁首,年底不应再有十月,学者指出,“十”当为“九”之误。再有,“蔡”应是“葵”之误,据《古本竹书纪年》,“葵”又作“鄈”,其地在今河南博爱西北。秦国守卫葵城的军官在魏国的进攻下弃城而走,逃回秦国后被秦昭襄王下令处死。

秦昭襄王五十年十月“张唐攻郑,拔之”。这里“郑”应作“鄈”,也就是说魏国攻占葵城的第二个月,秦将张唐就把葵城夺了回来。既然九月份秦、魏之间已经互相攻伐,说明之前信陵君已与秦军开战,而且我们可以推测出魏安僖王应该是默认了信陵君的行为,并与秦全面开战。

当楚军也抵达邯郸附近后,赵、楚、魏联军对秦军占据了优势。联军不仅人数众多,而且人才荟萃。赵军有廉颇、乐乘;楚军有景阳;信陵君门客中也有不少深谙兵法者,这些门客后来还编了一本书叫《魏公子兵法》。联军将星云集,秦军屡屡失利。史称“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白起感慨:“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又急又气的秦昭襄王再度派范雎去请白起,白起不想毁了自己一世英名,以病情加重为由加以搪塞。秦昭襄王震怒,下令将白起降职为普通士兵,迁居阴密。白起则装病装到底,称病重无法行动,秦昭襄王许以暂留咸阳。

王龁率秦军与联军激战了三四个月,战争的范围扩大到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河段以西的南阳、河内地区,双方反复争夺一些重要的军事据点。《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二月,秦军增兵汾城。这个汾城在黄河北岸,与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隔河相望。汾城是当时黄河下游的战略要地,原属韩国,秦昭襄王四十三年被秦国攻取,至此又被联军攻占。

联军占领汾城是为了切断秦军补给。当时,秦军进攻邯郸,军需物资都是从渭水入黄河,经过黄河沿线的各个秦军据点,最后走一段陆路送到前线。沿线的这些军事据点维系着秦军的生命线,所以秦军才会增兵汾城。秦国的援兵并没有扭转前线的局势,十二月,联军对邯郸城下的秦军发起了总攻,秦军大败,主将王龁率残部逃往汾城秦军大营,副将郑安平率两万人投降联军。邯郸解围。

听闻败讯,火冒三丈的秦昭襄王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而是迁怒于白起,命其立即离开咸阳。白起方“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宰相范雎又向秦昭襄王进谗,说白起心怀不满,口出怨言,于是秦昭襄王直接赐剑让白起自裁。白起堪称战国数一数二的将才,只是过于残暴,杀戮太重,然死非其罪,令人唏嘘。

《战国策·秦策三》说:“秦攻邯郸,十七月不下。”邯郸之战自秦昭襄王四十八年九月到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二月,正符合《战国策》所说的十七个月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争是秦昭襄王意气用事的结果,秦国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秦国惨败邯郸之战的原因是什么?

一、邯郸之战正义性不足长平之战,秦国痛击赵国,勉强算得上正义之战。白起率领的秦军,攻打韩国,将韩国一分为二,上党和新郑分裂,后援跟不上,上党很快就能成为秦国的盘中餐。这时候,赵国插了一手,接受了上党地区,摘了秦军的桃子,秦军自然不愿意,双方开始调兵遣将,在三年的拉锯战、名将白起的率领下,斩敌45万。秦国为了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采取强硬反击,算得上是正义之战。邯郸保卫战就不同了。赵国失败后,白起率军攻击邯郸,赵国亡国在即,于是就答应割地赔偿,秦军撤出后,赵国食言,不打算献地了,秦王觉得自己被糊弄了,再次派大军围攻邯郸。这就是流氓逻辑了,强抢不成,就准备动刀动枪了。

二、秦军的的士气不足长平之战,秦国的士气被慢慢的激发出来了,从战场指挥员调配到君臣配合,都无懈可击。邯郸保卫战就不同了。先是秦王召回了白起,全军上下充分认识到了秦王的昏庸;其次,秦军受阻后,白起拒绝出征,并预言此战必败。白起在军中是神一般的存在,偶像都认为打不赢,士兵哪还有精气神;最后,秦王赐死白起,将士寒心。白起一辈子为国家殚精竭虑、大小几十战斩敌二百万,如此牛掰的人物,秦王都杀,其他将士的命运又会如何?心寒啊。士气不足,自然打不赢。

三、魏国、楚国援救齐国长平之战,诸侯畏惧秦赵,都在一边看笑话,希望来个两败俱伤。秦军斩杀40多万赵军后,诸侯认识到了秦军的可怕,倘若这一次将赵国灭了,那其他国家距离亡国还远吗?一些有识之士看清现状后,决定帮助赵国抗击虎狼之秦。平原君赵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他的游说下,魏国信陵君带领10万大军抵达邯郸,楚国也出兵10万。这样一来,赵国一方军队大约就有40万军队,秦军只有20万,数量悬殊过大,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四、赵国的反击情绪、策略不同长平之战,是在边关作战,赵国上下面临的直接压力较小,奋勇杀敌的决心也就较弱。秦军围攻邯郸,倘若邯郸失守,赵国就完了,赵人就要做亡国奴了。迫在眼前的压力,促使赵人团结一致,绝不投降——想想之前投降的赵军命运,就颤抖。秦军的主将是王龁,邯郸的守将是廉颇。虽说王龁也非常厉害,但和廉颇比,还是差了不少。综上所述,邯郸之战中,秦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正义性不足、士气不足,再者魏楚救援、赵国反抗激烈,最终导致邯郸之战失败。

战后局势

邯郸解围后,战争并没有停止。联军主力指向汾城的秦军,秦昭襄王五十年二月,秦军在汾城和广武之间搭建了黄河浮桥,与联军展开激战,大破联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张唐、王龁乘胜攻取了魏国宁邑赵国新中秦国还将新中改名叫“安阳”。然而,这几次胜利尚不能扭转秦军在总体上的失败。赵、魏、韩、楚掀起了“收复失地运动”。赵国收复了武安、太原等地;魏国攻占了“陶、卫之地六百里”;韩国收复了汝南大片地区。

赵、魏、韩、楚形成的合纵联盟也日益巩固,秦军占领新中后几个月,赵军又夺回新中,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国再度攻打新中,魏、韩、楚救赵,秦国撤兵。此后数年,秦国虽然也不断出兵攻击各国,甚至还灭了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但其相对衰落的势头却不可避免。赵国逐渐恢复了元气,并一直与秦抗争,成为合纵联盟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魏国军事实力迅速提升,十数年间,东征西讨,屡战屡胜,“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楚国北灭鲁国,西却强秦,南征百越,“当是时,楚复强”。邯郸之战的失败,使得秦国对山东六国的咄咄攻势变弱了,甚至有三四年的时间秦国未对六国发动战争,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场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灭六国的步伐。

理科爱好者版面费

中外企业文化

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