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知民间疾苦不兴土木明宪宗堪称特务皇
明仁宗知民间疾苦不兴土木 明宪宗堪称特务皇帝
“你去过十三陵吗?”如果问住在北京的人或来北京旅游的人,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去过。但是绝大多数说去过的人其实只是去看了长陵、定陵;最近几年去过的,可能还看了经过重修、新开放的昭陵。真看全13个陵的人不多。10个没有开放的陵中,有4个解放后修缮过(献陵、景陵、永陵、思陵)。其他6个陵从2005年起开始陆续修缮,到现在已经完成5个陵,裕陵正在修复中。修复前,这些陵破烂不堪,不仅陵门和享殿解放前就被毁,而且仅存的明楼也坍塌得快成了一个个土堆了,唯有陵中的松柏郁郁葱葱。
十三陵之最
长陵:最大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东郊的钟山。1402年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率军攻入南京,自己当了皇帝,年号“永乐”。1407年,永乐皇帝的皇后徐氏病故,他没有将皇后葬于南京,而是将现在十三陵一带的黄土山改名天寿山,动工修建地宫,埋葬了徐氏,随后建筑地面建筑,是为长陵。1421年朱棣将首都迁到了北京。1424年朱棣病逝于漠北征途中,当年葬于长陵。
长陵是永乐皇帝在世时经营了十几年的庞大工程,又有将陵区建为“御外”和“制内”两用的城堡式防御体系的规划,因而它本身的雄伟在明朝帝陵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朱棣一开始就把十三陵一带视为朱氏王朝皇帝陵地,所以长陵的神道、石像生、牌坊、大红门不仅是长陵的,也是各陵“公共”的,而此前历代帝陵和清代的帝陵,神道和石像生都是各自另设的。
泰陵:“一代明君”
泰陵建于1505年,在茂陵西北,紧挨着公路西侧,是宪宗皇帝的三子——孝宗朱祐樘和皇后张氏的墓地。目前泰陵修缮后仍没有祾恩门,祾恩殿也早毁,围墙尚存。
孝宗皇帝是在宫内争斗中活下来的宪宗惟一的儿子,儿时受了不少苦,因此较为律己,算是一代明君,在位18年,年号“弘治”。他继位后清除和遣散了父亲任用的约2000名非科举而当官的人以及约1000名佛、道人员,选任贤臣,勤于理政,为及时处理紧急事项,除了每天的早晚朝,还设置了“平台召见”朝参方式。考虑到夜间晚归官员路途昏黑,下令凡遇在京官员夜还,一律铺军执灯传送。生活上也注意节俭,曾下令停止为皇宫织造细绒布。在生活上,不近声色。因而,明史上有“弘治中兴”之说。
康陵:“拈花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康陵,建于1521年,在泰陵以西的莲花山下,坐西朝东,距离公路远些。陵园内松柏茂盛,地面建筑,包括明楼、祾恩门和祾恩殿明末被李自成起义军路过时烧毁,后来清朝乾隆年间缩小比例重修。陵门是修缮时重建的,享殿已不存。陵前左侧尚保留着神马房的院落,这是各陵中惟有的,现在成了菜地。莲花山距离很近,成为康陵的屏障。由于武宗生前好色,人称莲花山为拈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