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诞生的意义是什么科举制为何走向没
科举制度诞生的意义是什么?科举制为何走向没落?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任何一种制度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科举制也同样如此。科举制之所以生存了一千多年,正是因为它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科举的没落并非开科举士的制度出了问题,而是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逐步僵化,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要正确评价科举制,必须以全面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
科举制度诞生的历史进步意义
科举制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它大约起源于隋开皇年间。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察举制、世卿世禄制,合称中国四大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与政治结构相匹配的人才进阶门槛。
世卿世禄制是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这种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世袭制,一个人要想做官,做多大官,那就要看祖上的阴德。
察举制是秦朝和两汉时期采用的官员选拔制度。这种选拔制度,打破了贵族阶级对官场的垄断,以举荐和考察相结合,给平民阶层打开了进阶之门,是历史的一次巨大进步。
2.科举的内容不符合发展的要求
科举考试的内容围绕五经,五经是社会科学。如今我们都知道,推动社会发展的,除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恰恰在科举制的框架里,自然科学被视为“奇巧淫技”,瘸了一条腿的科举制必然跟不上历史发展的要求。
3.人们的价值观走向多元化
古代社会,将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士,才是社会最尊重的阶层。社会的发展打破了这种认知,人们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社会结构也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科举制还扮演着死守开科取士,维护“士”的社会地位的角色。
总之,科举制的没落根源在于其僵化,不能与时俱进,逐步被历史淘汰了,而不是科举制精神核心的问题。
为何科举制会留下封建糟粕的印象
科举制之所以容易被人当做封建糟粕,是由于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它被赋予了太多的封建糟粕的内容。
比如,提到科举,就会联想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做官,阶级特性的糟粕。再比如,考试内容,四书五经,目的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定;又比如,“修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科举的就是为了附皇权之属;等等。
客观来讲,科举制度虽然是帝制社会的产物,有它必然的历史局限性,但也不能认为它就是糟粕的代表。我们之所以容易把目光盯在其糟粕的层面,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其发展的末端,而没有关注到其起源。假如我们身处隋唐以前,作为一位平民子弟,你还觉得科举制是糟粕吗?
所以,看待科举制的历史价值,要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完整分析,同时还要看到决定科举制背后的政治环境。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科举制除了糟粕的成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