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宋代为什么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揭秘:宋代为什么没有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战争是封建社会政治 、经济基本矛盾的产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作为封建经济主体的土地制度,无疑又是这一矛盾的重中之重 。因此,在每个封建王朝发展阶段的土地制度,如何分配生产关系不仅仅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是黎民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宋朝租佃制的实施正是对当时生产关系再分配,所以租佃制的实施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以前的租佃制
由于租佃制是土地私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制度形式,因此,尽管租佃制一直到宋代才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关于租佃制的记载,早在秦汉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就已经出现了。
在汉代,由于土地兼并,地主手中的田地越来越多,许多无地的农民或者破产的自耕农,就向地主租种土地以维持生计。由于没了土地,也就没了户口,这些佃农逐渐成为世家豪强隐庇的依附人。
其次 , 一处一地的土豪劣绅 、恶霸地主 、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和压榨 , 自然很可能最终会引发这地区的农民起义 , 但要使全国多数农民都感到活不下去 , 并克服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分散孤立等困难,而最终引发全国性大规模农民起义,则显然需要更多的条件 。
目前史学界认为要同时具备以下四点才会爆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
一、需有一个集权程度很高 , 且施政范围遍及全国的政府系统 。
二、需有一支尊奉相同意识形态的官僚队伍,他们能够忠实地贯彻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 。
三、政府实行的土地制度使农民负担加重难以承受。
四、统治集团的力量由于各种原因而遭到削弱 。
下面我们通过这四点来论证一下。
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显然第一二点是满足的。关于第四点,统治集团力量的削弱,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很难衡量。不过作为一个一直贯彻重文轻武政策,且先后遭受辽、金、西夏、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轮番打击的宋朝来说,统治集团力量遭到了削弱也不为过,尤其是到了北宋和南宋后期。
这样看来第一、二、四点都符合,那么从最终宋朝没有爆发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结果来看,论证结果肯定是第三点与宋朝的情况不符合。
那是不是这样呢?结合上文说的宋朝的土地制度租佃制的特点和作用来看,显然第三点与宋朝的情况不符合,这跟论证结果是一致的。
当然为了更严谨,我们通过宋朝农民起义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一下。
宋代的农民起义有个特点,即宋代的农民起义一般规模比较小,虽然农民起义频繁却没有发展成为席卷全国的大规模起义活动,而是往往局限于一隅,并且表现出十足的妥协性,没有明确表示出要推翻封建王朝的意愿。这点从宋代农民起义的主要口号“均贫富”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口号的提出虽然体现农民起义追求财富平均的愿望,但是没有进一步提出“反王权”的以推翻封建专制政权为目标的革命纲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这与租佃制也大有关系,由于在租佃制中,佃户(农民阶级)和地主在经济关系上过于依赖,而阶级关系上又明显对立,在这两种情况的交织下,两宋社会的经济基本矛盾发生变化,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通过租佃制直接剥削广大佃农,农民阶级与私人地主的矛盾在实践上就成为最直接最现实的矛盾,因此在这种矛盾中爆发的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只满足于一隅,不主动向全国进展,所以造成了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也从另一面佐证了前文的说法。
结语
宋代租佃制的实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化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对生产关系调整的结果,从其特点和作用来看,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虽然它不能改变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基本矛盾,但它对宋朝的社会矛盾的缓和、经济繁荣以及国家稳定有着重要贡献,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它也对后来明清时期封建杜会生产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