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诸多朝代王爵封号为何到了清朝再无
历史上有诸多朝代王爵封号,为何到了清朝再无以国号为王爵封号?
公元前704年,楚国国君自称王号,即“楚武王”,开创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到了清朝时期,却再无以国号为王爵封号。这几千年间,究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公侯伯子男”五等排序,直到楚国国君自立为王,诸侯纷纷称王;秦始皇一统天下,自称“皇帝”,项羽分封18路诸侯王;刘邦与群臣立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后来的王爵主要是分封皇朝宗室。到了清朝,有“诸王不锡土,而其封号但予嘉名”的说法,再无裂土封疆的诸侯王,只有了礼亲王、恭亲王等王爵。
1.第一个诸侯王——楚武王
《通典.职官.封爵》上记载:“唐虞夏:建国凡五等:公、侯、伯、子、男。”意思是从皇帝之后的唐虞夏三朝开始,公、侯、伯、子、男,就被用于爵位区分。
唐、虞、夏三朝到底有没有,又是什么情况,大多数人都不熟悉,但是我们所知道的周朝,确确实实是用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来分封诸侯。
“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周公居摄改制,大其封,公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3.文化差异,不熟悉中原文化
作为一个世代受中原文化熏陶的读书人来说,如果让他选择一个亲王封号,那么没有实封,相信很多人还是会选择自古相传的秦王、齐王、等封号,毕竟这代表着这片大地上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可是对清朝统治者而言,却要尽可能地去削弱这种文化传承,原因很简单,为了自己的统治。
就封王一事而言,改一个王爵的封号,不仅是因为内心抵触中原文化,也有宣示统治权的意思,当然,也有可能是怕闹出笑话,毕竟两千年前的国号,要是一不小心封错了,闹出笑话如何收场?
总结:清朝王爵封号之所以与众不同,主要原因是没有封地,失去了封国的意义,其次则是文化差距带来的潜意识和主观意识影响,让他们主动去除这种传统封王思想。
- 上一篇:姜维是如何一步步掌握蜀汉军权的呢
- 下一篇:包拯临死的书信上到底写了什么展昭看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