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密封设备

明朝为何会成立司礼监是一种什么样的机构

发表于:2023-12-19 11:25:20 来源:宏馨资讯

明朝为何会成立司礼监?是一种什么样的机构?

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传十六帝,共计276年。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和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初的司礼监并没有太大的权力,反而处处受限。司礼监的崛起,与明朝的“票拟”制度密不可分,最终诞生出了王振、刘瑾、冯宝、魏忠贤等权势滔天的大太监。

司礼监建立之初,权力被牢牢束缚在内廷

明朝建立之初,就开始设立内廷宦官机构,而随着宦官人数的不断扩充增加,这些管理机构也在经历不断的调整和增设。

司礼监最早见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四月,“司礼监,掌宫廷礼仪,凡正旦、冬至等节,命妇朝贺等礼,则掌其班位仪注及纠察内官人员违犯礼法者”。可见,设立之初的司礼监只有两项职责,一是负责宫廷礼仪(包括命妇朝廷和上朝制度),二是负责纠察宦官人员的违反礼法事务。

而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对宦官机构作了第二次全面调整,司礼监的职权被更改为了“掌冠婚丧祭礼仪、制帛与御前勘合、赏赐笔墨书画、并长随当差内使等人出门马牌等事,及督光禄司供应诸筵宴之事。”也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御前勘合,内使人等出门马牌,赏赐笔墨书画,催督光禄司供应筵宴等四项事务。

明宣宗之后,由于继位的明英宗年仅八岁,而主政的太皇太后张氏又不能直接与内阁面议,于是便令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根据旨意进行批红,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司礼监太监开始曾为皇帝处理事务的最可靠助手。正统之后,皇帝除每日批阅数本奏章之外,其余大部分均交由司礼监进行处理,司礼监开始正式参与朝政,并为其的最终崛起奠定了基础。

也正是在正统之后,司礼监一方面将宦官各衙门的主要权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例如镇守太监的调派、提督京营、掌管东厂等大权全部归于司礼监。另一方面,掌握批红权限的司礼监,已经成为了一个以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为首脑的内廷内阁。到明武宗时候,司礼监太监“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內相。

同时,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内阁一定程度上还要受制于司礼监,毕竟“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也就是说内阁虽然有制定意见的权力,但司礼监却掌握有一定的最终决策权。当然,明朝司礼监的权力虽大,但其权力毕竟依附于皇权,因而司礼监虽然能够压制外廷,可一旦失去皇权的支持,他们又极容易被瓦解。

就业与保障官网

科学与财富杂志

高铁速递

文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