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喷涂加工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么看待赵云的

发表于:2023-12-12 16:25:19 来源:宏馨资讯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么看待赵云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怎么看待赵云的?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介绍完赵云的一生后,给了赵子龙一个总体评价:“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欤”,而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又有“猛将之烈”四个字。很多人据此认为赵云是类似许楮、典韦之流的猛士,智力较低,只能充任护卫之职,还有的网友说“实在难以想象灌、滕之流文武双全的样子”。那么所谓“灌、滕之徒”,到底如何呢?

先说灌婴,据《史记》记载,他是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原为商贩。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参加刘邦军,以骁勇著称。在随刘邦由汉中进取关中时,参与攻塞王司马欣,围雍王章邯。楚汉彭城之战后,被刘邦选为骑兵将领。此后,率领骑兵,参加破魏;接着出击楚军侧后,绝其粮道;继又跟随韩信攻占齐地,复深入楚地,迭克城邑,攻下彭城(今江苏徐州);参加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穷追楚军,攻取江淮数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受封颍阴侯。后以车骑将军相继参加平定臧荼、韩王信、陈豨、英布叛汉的作战。吕后死,因与周勃等拥立文帝有功,升为太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继周勃为相,次年卒。

再说滕公,即夏侯婴。夏侯婴为汝阴侯,在《史记》中和灌婴同传,而位列灌婴之前。他在刘邦刚起兵时,就是重要将领。他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和刘邦都是平民百姓时就是好朋友,为了救刘邦,不惜舍命吃苦头;二是刘邦举起义旗,他一心一意地跟随,直到刘邦坐了天下;三是打仗英勇,无论是抗击秦朝,对抗项羽,还是平息异姓王叛乱,都战功赫赫;四是慧眼识英雄,从刀口下救出韩信,说服刘邦放过季布,为大汉留住了建功立业的人才;五是在追兵逼近的生死关头,冒死救下了刘邦和吕雉的一儿一女,让后来的高太后感恩戴德;六是在匈奴的重重包围中,处乱不惊,使刘邦脱离险境;七是兢兢业业干好仆从,职务不高,待遇却不低;八是其后代都是盖世英雄。

有趣的是,这两个人除了战功卓著、功高位显之外,在一些小的方面其实是很有区别的。灌婴奋勇无敌,曾经数次生擒敌将,更有很多上将被其斩首,这一点是赵云比不上他的,只有黄忠可以匹敌。而若论文的方面,则黄忠却远远不及夏侯婴,只有赵云与其相类。

在《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中,有如下记载,“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就是说,韩信在还是无名小卒时,在夏侯婴手下当差,犯了死罪,而夏侯婴慧眼识珠,不仅饶了韩信,还向刘邦举荐他,然而刘邦看不出韩信的真是本领,只是看在夏侯婴的面子上,任用韩信为治粟都尉,大概是类似于把头颅借给曹操的那个仓官的角色吧。后来,韩信又认识了萧何,萧何屡次进谏,汉王才终于拜韩信为将,开创了汉家四百年的基业。这个夏侯婴,识人的本领,看来至少是和萧何在一个档次的,远远高过刘邦。

第二,赵云所擅长的作战方式可能不适合蜀汉的具体情况。赵云是常山真定人,而真定当时接近塞外,其地之人多擅骑射,赵云应该也是一样,更为擅长骑兵突阵。赵云到刘备手下后,就先是“为先主主骑”,就是说,在刘备手下统领骑兵。但是后来由于刘备的发展一直不顺利,在广陵与袁术作战时,竟然因为粮草不济而达到“饥饿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的地步,战马自然也就全部充了兵粮了。而刘备到了襄阳后,由于地理和综合实力的因素,刘备也没有建立起强大的骑兵。这样,赵云实际上就成为了刘备的后备人才。而到了蜀中后,蜀多山地,适合步兵发展,而且战马的来源也很有限,有限的骑兵又要优先给曾经指挥过大的骑兵兵团作战的马超,因此赵云实际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实际是无兵可带的光杆司令。虽然如此,赵云还是偶露峥嵘,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力和再造能力。在蜀汉后期,赵云就不仅仅统领骑兵,而成为一个全兵种的合格统帅了。

第三,陈寿在著《赵云传》时,虽然采用的史料非常有限,但他知道的赵云事迹其实是非常多的,但由于无法找到官方的资料来佐证,而他又非常严谨,因此只得弃而不用。但他在心里,对这些事迹却是认同的,他对赵云的才华、德行都是极为推崇的,而赵云的功绩之所以不显,是因为和李广一样:“无功缘数奇”,所以才在最后的评语中笼统的将其称为“灌、滕之徒”。 而裴松之所引注的《云别传》,则是对这句话的极好的注解,这就说明,陈寿对赵云的这句评价,也得到了裴松之的认可。

所以,不能仅凭“之徒“这样的字眼就简单断定长山赵子龙的能力。

中国设备工程期刊

赣商

养生保健指南版面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