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电加热炉

东周时期曾有两个魏国它们最后是如何被消灭

发表于:2023-12-12 16:21:10 来源:宏馨资讯

东周时期曾有两个魏国,它们最后是如何被消灭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武公、晋文侯、秦襄公的护送下,将都城从镐京迁到了洛邑,史称东周。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魏,这是一个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多次使用的国号。比如魏国(220年12月 —265年12月)是三国时期的割据势力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其子曹丕建立国家国号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再比如南北朝时期,还存在北魏、东魏、西魏等诸多以魏作为国号的势力。而就魏这一国号的开始来说,则要追溯到周朝时期。在东周时期,周天子之下曾有两个魏国。其中,就第一个魏国来说,被强大的晋国所消灭。至于第二个魏国,则和韩国、赵国一起瓜分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

第一个魏国

魏国(前11世纪-前661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诸侯国,第一任国君为失载。在西周初期,册封地于今山西芮城县北,国君为姬姓魏氏。在西周时期,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到了东周时期,伴随着周平王东迁,尤其是周天子地位的下降,各个诸侯国加快了兼并周边小国的节奏。比如大家熟悉的楚国,就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兼并周边的小国,得以成为战国七雄中面积最大的诸侯国。而就魏国来说,也在东周时期被晋国消灭。

魏文侯这位君主在位时,他用翟璜为相,治理国家;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以此图强,从而使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魏国领土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的魏国又被称为梁国。

总的来说,虽然在战国初期率先称霸,不过,在战国中期,伴随着齐国和秦国的崛起,魏国开始走向了衰落。特别是在河西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伊阙之战等战役后,魏国已经失去了强国地位。秦王政二十一年,也即战国末期,秦军在攻占燕都蓟的同时,将主攻方向转向南方。在此基础上,秦王嬴政派名将王翦之子王贲率军进攻楚北部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十余城。在予以一定打击,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即回军北上,于二十二年突然进袭魏国,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在秦灭魏之战中,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在魏国灭亡之后,秦国在原先魏国东部地区设置砀郡。虽然东周时期的两个魏国相继灭亡,但是,就魏这一国号来说,却被之后的不少势力所采用,比如三国时期的曹魏,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西魏等。对此,你怎么看呢?

网羽世界杂志社

农业灾害研究期刊

品牌研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