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布币是如何制作的又是如何在市场上流
古代的布币是如何制作的?又是如何在市场上流通的?
布币,由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古代曾用于纺织的植物茎皮纤维品种多样,其中以大麻、苎麻、葛的历史最悠久,最为普遍。《小尔雅·广服》“麻、苎、葛曰布。布,通名也。”周代以来的葛麻织物都称为布。
一、古代布、帛的制作
在棉花大规模种植之前,民众日常衣料主要是葛麻类植物类纤维制作的布。葛多生长在丘陵地带,葛为原料的织品在早期使用比较普遍,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由于生长慢,产量低,加工费时,穿着生硬,且不能长久保存,在纺织性能和经济价值方面均不如大麻和苎麻,所以慢慢被淘汰,在汉代时候就已经边缘化了。大麻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其纤维质虽坚韧,但粗硬、弹性差,不易上色,只能用来纺粗布。“因为大麻的种植、加工比葛藤简便得多,产量也大,商周及其后的很长时间,大麻纤维是需求量最多的纺织纤维。”
汉代沿袭战国时期的幅宽标准。汉代对于布帛的幅宽的统一要求是二尺二寸。马王堆一号汉墓、三号汉墓出土的大多数丝织品幅宽在50厘米左右。幅宽需要考虑织造的效率、成本、缝制衣服的要求,并不是说越宽越好。二尺二寸成为一个较长时期内织物的标准幅宽,“是经长期实践检验的,是既方便织造又合于剪裁利用的布幅。”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对布帛单匹长度也有所规定,只是交易时由于实际需要,并不都整匹交易,而是时常有所裁剪。周代由于商品交换和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用麻布的精粗,即标准幅宽内纱线的多寡来衡量葛麻织物的质量。《仪礼·丧服》郑玄注“布八十缕为升。”升亦称稯、緵、總。《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夫十總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汉书·王莽传》“自公卿之下,一月之禄十緵布二匹。”《史记·孝景本纪》“令徒隶衣七緵布。”
《礼记·杂记上》“朝服十五升,去其半而缌”。布的规格以经密为标准,七至九緵为粗布,十緵布为常制,十一至十二緵为细布。十緵布即二尺二寸织物内有八百根经线,密度为16根/厘米。不同品种的丝织品的疏密程度并不相同。复杂丝织品需要复杂的织机和专业的技术,并不是普通民众所能拥有的技术和能力所能完成。这些精美的织物一般是由官方丝织业和有名的织造纺织造,供给上层人物享受,因此密度变化很丰富,没有标准的规格。
结语
马王堆1号西汉墓出土的素疏密程度很不一样。较粗的经密55-75根/厘米,较密的经密164根/厘米。出土的素纱禅衣之纱,经密和纬密均为62根/厘米。甘肃武威磨嘴子48号汉墓出土素色孔纱经密31根/厘米,纬密29根/厘米。因此复杂的丝织品不作为货币使用交易,一般常作货币使用的是较为简单的织物。政府为保证织物的质量,对织物的生产有着严格监管。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中为保证产品质量,普遍采用“物勒工名”制度。长沙左家塘406号楚墓出土褐地矩纹锦的黄绢边上墨书“女五氏”。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衣物幅边上有多处印文和文字。独立私营的手工业也需“在器物制成后要署上自己的姓名才能将它出售出。”《礼记·王制》“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官府对市场上经常流通使用的织物有着质量上的严格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