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受制于权臣的时候为何不直接杀了权
古代皇帝受制于权臣的时候,为何不直接杀了权臣呢?
如果能一剑杀了了事,那就不是权臣,而是孤臣。权臣,不是一个人,而是一股不可替代的势力、一张牢不可摧网。所以,对于权臣,你根本无法一剑杀了了事,而只能先掺沙子、再拔钉子,等破了权臣的势,然后才能一网打尽。而对于孤臣,就没这么费劲了,一剑杀了就行。因为孤臣就一个人,想怎么收拾都可以。
说权臣之前,先说孤臣。因为孤臣比较简单,所以讲起来也容易。明代的那些个大太监,几乎个个都是孤臣。这些人,都不用一剑杀死,皇帝一个眼色就够。比如九千岁的魏忠贤。
自公元1620年飞黄腾达,到公元1627年畏罪自杀,魏忠贤风光无两七年之久。期间,干得脏事、坏事、恶事,数不胜数。在宫里逼死皇妃,在朝堂欺压大臣,在地方激起民变。能干出这么多坏事,那魏忠贤要有多大的权势?魏忠贤权势之大,足以秒杀明代所有的大太监。明代的中央权力架构,是皇帝、六部和地方督抚的格局。这些才是真正能说了算而且有实权的衙门。那内阁和司礼监呢?内阁大学士,如果不兼六部长官,或为耆老重臣,那就啥也不是,只能算皇帝的参政顾问。司礼监相当于大明帝国的皇帝办公室,首席太监就是办公室主任。所以,权力主要还是大明皇帝。
内阁和司礼监,一个是皇帝的幕僚团、一个是皇帝的办公室,都算皇帝的机构。所以,皇帝之下的真正中央衙门,是六部、都察院和五军都督府等等,而不是内阁和司礼监。而在地方上的实权衙门,也就是封疆大吏,要算到总督、巡抚这一级。至于再往下,那就纯属地方事务,算不到大明的中央权力格局里。魏忠贤要攫取大明帝国的实权,就必须染指皇帝、六部和地方督抚。首先是宫里要有人,控制住皇帝的办公室;其次是朝中要有人,渗透进内阁、六部和都察院;再次是地方上要有人,笼络住总督巡抚。而在这七年的时间里,魏忠贤几乎全都做到了。此之时,内外大权一归忠贤。内竖自王体乾等外,又有李朝钦、王朝辅、孙进、王国泰、梁栋等三十余人,为左右拥护。
外廷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僇,号“五彪”。
又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少卿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而为呈秀辈门下者,又不可数计。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内廷,也就是皇帝办公室,魏忠贤有三十多人充当爪牙;外廷,实际就是六部朝堂和地方督抚,魏忠贤有五虎、五彪,不够的话,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大太监魏忠贤,不仅宠物满朝堂,而且儿孙遍天下。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明换了皇帝,魏忠贤也就只能悲剧。崇祯继位当皇帝的时候,虚岁才十七。但就是这么个小毛孩子,一出手就干掉了九千岁魏忠贤。如果说权臣是一股势力,那么魏忠贤几乎染指了全部大明的实权衙门,这股势力还不硬吗?如果说权臣是一张网,那么魏忠贤宠物满朝堂、儿孙遍天下,这张网织得还不够大吗?
既不硬也不大。因为魏忠贤的全部权势,都来自大明皇帝。所以,不是魏忠贤权势大,而是大明皇帝权势大。就明代的权力格局而言,魏忠贤最多也就是大明皇帝的办公室主任。甚至,在司礼监,魏忠贤也就是个秉笔太监,不是掌印太监。提督太监最大,但一般不设。其下是掌印太监,再下才是秉笔太监,首席秉笔太监兼管东厂。而在名份上,魏忠贤在掌印太监之下,相当于皇帝办公室的常务副主任。但掌印太监王体乾太怂,“体乾避忠贤,独处其下,故忠贤一无所忌”。
那么,王体乾这个办公室主任为啥这么怂,非要让着副主任?吃人家的嘴软。王体乾能当上掌印太监,是魏忠贤和客氏的运作结果。所以,没办法,只能怂。即便魏忠贤在司礼监说一不二,也没用。因为大明的权力设计就不允许任何一个衙门一家独大、也不允许任何一个大臣权势熏天。司礼监加内阁的权力配置,按理说已经是大明帝国的顶级权力阵容了。这就是张居正改革的牌面。但是,没用。因为六部才是实权衙门。六部可以不听内阁的,自然也不会听司礼监的。而六部长官还可以甩开内阁,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甚至,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给事中,他们连首辅都敢弹劾,那就别提魏忠贤这些太监了。最后扳倒魏忠贤的,都不用御史出手上奏,而是国子监贡生钱嘉征的一道奏疏。
魏忠贤的权势来源于皇帝。没有皇帝的支持,魏忠贤啥也不是。那魏忠贤的政治关系网呢?这张网以魏忠贤为核心。魏忠贤倒了,这张网还有什么用?问题是这张网再大,也大不过大明官僚系统这张网、大不过大明皇帝这张网。
所以,崇祯收拾魏忠贤,就一道圣旨:着锦衣卫差的当官旗前去扭解,押赴彼处交割,其经过地方,着该抚按等官,多拨官兵,沿途护送,所有跟随群奸,即时擒拿具奏,毋得纵容遗患。
锦衣卫派出得力旗官抓人、地方抚按派出官兵协助,对付魏忠贤,这就够了。至于内阁,大学士拟旨就行;至于六部,兵部传旨就行。崇祯拍死魏忠贤,跟拍死一只苍蝇一样简单。那么,魏忠贤风光无两这七年,究竟干啥了?他连一道护城河都没给自己修吗?修也没用。
明太祖朱元璋设计的这套制度,就不允许出现权臣,而只能出现孤臣。明代无权臣。同理,清代也没有,至少在中央层面没有,地方另说。因为清承明制,所以康熙皇帝说干掉鳌拜、就干掉鳌拜,嘉庆皇帝说干掉和珅、就干掉和珅。只要局势没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大清代廷也不会出现权臣,而只能出现孤臣。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权臣呢?明代的太监,有一个算一个,几乎全是孤臣。而唐代太监就不一样了,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是权臣。
唐代的太监,不仅皇帝扳不倒,而且还能扳倒皇帝。要权势,唐代太监是领兵的,而且领的是皇帝的御林军。要网络,唐代太监隔在皇帝与大臣、皇帝与节度使之间,名副其实的关系洞。对于这些太监,肯定不能一剑杀了了事。因为刀剑都在太监手里。大唐皇帝对付太监的手段,往往是用一波太监对付另一波太监。直到朱温这个地方军阀彻底做大,然后杀光了太监,才结束了大唐的太监专权。
太监当权臣而且当了上百年,也就出现在唐代这个奇葩朝代。而原因就是安史之乱。宗室大臣、信不过,阀阅大臣,也信不过,节度使、更信不过,大唐皇帝也只能选择相信太监了。安史之乱打乱了大唐帝国的政治秩序,而且直到大唐灭亡,都没能恢复过来。太监当权臣,不够显著。所以,还是大臣当权臣,更适合权臣的定义。曹操,应该是顶级权臣了,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汉献帝能不能一剑杀了曹操呢?
实际上,汉献帝有过这样的机会。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按照汉朝制度,身为三公的曹操要带兵觐见皇帝,是要由虎贲侍卫持刀挟行的。简单说,就是你曹操带兵觐见没问题,但皇帝的御林军也要好好“保护”你,拿刀剑挟持着你才能见到皇帝。
权臣的第二逻辑:政治秩序要被维护,只能依靠权臣。
曹操和尔朱荣,就是例子。没有曹操,东汉可能早就亡了。没有尔朱荣,北魏也可能早就废了。破坏了的政治秩序,只要还能维持,那就要好好修补。这时候,谁能修补好,谁就是权臣。两晋也是如此。官僚秩序在西晋就弱,在东晋更弱。这时候,只能靠当轴士族来修补。
权臣的第三逻辑:权臣之所以不能一剑杀死了事,是因为权臣是最坏选项中的最好选项。
汉武帝之后,不用霍光,还能用谁?东晋避乱江南,不用当轴士族,还能用谁?比之刘表这些个宗亲,汉献帝更倾向于用曹操。秩序乱了,靠谁来维护?这些个权臣就是一堆最坏选项中的最好选项。同理,唐代为什么用太监,也就清楚了。宰相里面出过李林甫,节度使里面出过安禄山,你让大唐皇帝还能相信谁?
权臣不死国家不兴。但实际上,正是因为国家将死,才有权臣。所以,一剑杀了权臣,等于同归于尽。更糟糕的事情,马上就到。而凡是一剑杀了就行的,统统不是什么权臣,而是孤臣。
- 上一篇:古代妃子身边已经有伺候的宫女看妃子为什么
- 下一篇:东夷的分支有哪些东夷是怎么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