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馨资讯

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 >> 寒地报春

古代科举制度的流程是怎样的科举考试到底有

发表于:2023-11-24 11:56:14 来源:宏馨资讯

古代科举制度的流程是怎样的?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科举制度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自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开始,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朝改革宣布废止科举制为结束,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1300多年之久,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科举制度,让社会各层的有能力的读书人在一起相对公平地考试,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进入社会上层,改变命运。

那么,所谓的科举制度,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就业指导

秀才不能做官,只有考中举人,才真正能算是踏入仕途。举人可以享受国家补贴,还可以做一下县丞、县令一类的小官,但大多都仅限于小官,想要出人头地,做上大官,还得往上考。

考中进士,基本就可以做到中央官职,或者地方的高级官员了,此后,只要工作不要老是划水,不犯大错,升迁也会相对容易,有能力的可以混到朝廷大员,甚至拜相开府;稍平庸点,或是陷入党争的,被发配到地方,做个太守,若是有欧阳修那样“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悠闲自在,处处都能发光发热的觉悟,也是不错的归宿。

四、潜规则提示

即使是最为严肃的科举考试,也难免会有一些众人皆知的“潜规则”。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诗都出自唐朝有名的干谒诗。干,在古文中有求取的意思。所谓干谒,就是投诗拜谒名臣及考官,展现才华。这种明目张胆地投诗确实是能够影响科举结果的,此过程在唐代被称为“温卷”。

除此之外,考官也会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在苏轼的弟弟苏辙为纪念他而做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就记载过欧阳修因为看不到名字,错以为自己所看好的第一名为大弟子曾巩,为了避嫌,将其改了位次,结果此人为苏轼的故事。再比如明正德三年(1508),内阁有意逢迎刘瑾,特擢用陕西人吕木冉为状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以后的许多年,也依然有莘莘学子为考试忙碌着。千年的“考试传统”已经给中国人形成了思维定式,一个是“读书改变命运”,另一个是“努力是人生最宝贵的通关钥匙”。这是一个美丽的思维定势,它使在案前读书的人们充满希望,也使中华文脉能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自强不息。

去美国需要多少钱

美国数据科学选校

美国研究生名校

大二去美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