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保卫战是如何发生的最后结果如何
“龟兹保卫战”是如何发生的?最后结果如何?
近日,《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这篇创意独特的广告,非常受网友的关注。这个视频名为广告,实则是一部相当有历史深度的古装电影。很多人通过这个短篇电影,知道了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第一次了解到大唐西域守军曾经孤悬绝域,泣血相守近半个世纪的悲壮历史。
说到这段历史,唐朝西域守军到底坚持了多少年,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严肃话题。甚至这些唐朝守军最后的结局,也是众说纷纭。很多自媒体为此发挥想象力,杜撰了很多催泪的情节,比如“三千白发兵战至最后一人”、“铁血郡王郭昕拔剑自刎”等等。但事实上,这些情节基本上都是想象的,并非历史事实。
安西唐朝古城
龟兹保卫战结局——吐蕃远征军被全歼
关于龟兹保卫战的结局,主要史料依据的是19世纪在外蒙古发现的《九姓回鹘可汗碑》。这个碑文,记录的是回鹘保义可汗的事迹。明确了保义可汗的经历,就能确认龟兹的真正历史结局。关于北庭、安西的最后历史,有两位回鹘可汗非常关键——怀信可汗(795-805在位)和保义可汗(808-820在位)。
怀信可汗,在795年前后击杀了残暴又无能的回鹘大相颉干迦斯,并率军反攻吐蕃,成功收复了北庭地区,包括庭州和西州。但庭州和西州的收复时间无法确定,估计在795-805年之间。怀信可汗之子保义可汗,在收复北庭后负责镇守西州,曾率军援救了被吐蕃围攻的安西都护府,时间估计在805-808年之间。
《九姓回鹘可汗碑》的碑文详细记载了保义可汗救援龟兹,与唐朝的安西守军联手,将吐蕃大军一举歼灭。“后吐蕃大军攻围龟兹,天可汗领兵救援。吐蕃落荒,奔入于术,一时扑灭……”(《九姓回鹘可汗碑》碑文)
于术,就是著名的于术守捉城,位于焉耆镇西边七十里。安西与回鹘联军,在此地将吐蕃大军彻底歼灭,并且一路追击,收复了疏勒镇、焉耆镇。这一战大约发生在805-808年之间,也就是保义可汗即位前。所谓“郭昕与三千白发唐军,在安西最后一战中全军覆灭”,根本是不存在的!
关于龟兹保卫战的争议
关于这场歼灭战,也有很多争议。其中有学者声称,回鹘在歼灭吐蕃远征军后,只是打败了吐蕃第一次对龟兹的进攻,随后吐蕃在第二次进攻中又攻陷了龟兹,攻占时间就是808年。所以,“郭昕率三千白发兵全军覆灭”故事依然是可能存在的。
然而,这个说法有三个漏洞。
第一,保义可汗在援助龟兹后并没有收兵,而是继续攻击,连续收复了除于阗以外的安西大部分地区,甚至打到了费尔干纳盆地,兵势极盛。以吐蕃衰退的国力,再加上西域后勤艰难,很难在西域动用大规模兵力,而且是在远征军覆灭的情况下,第二次出动大规模兵力远征几乎不可能。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已经逐步衰落,基本停止了对外征伐。
第二,保义可汗在808年继位后,北庭、安西多数地区都确认归附在回鹘汗国羽翼之下。出土的摩尼教赞美词中,曾发现过回鹘廷臣对保义可汗的祝福,这些廷臣就包括了“北庭、西州、龟兹、疏勒、拨换、焉耆、温宿”等地官员。
第三,龟兹出土文物基本没看到吐蕃进占的痕迹。出土文物可以说是最好的证据,如果吐蕃军队进占,必然在当地文字和法令上出现重大变化,然而在龟兹并没有这种现象出现。反观于阗,曾出土过大量吐蕃占领时期的文物,很多文书采用吐蕃文字而且有各种吐蕃军队、官员的记载。
显而易见,龟兹在808年以后陷落于吐蕃,这个说法并不成立。最大的可能是,安西都护府残余唐军自动归附了回鹘,成为回鹘统治下的自治势力。
另外,唐朝在安史之乱前部署于西域的兵将,最年轻的士兵在公元808年也该有70多岁了。以中国古人平均不过30-40岁的寿命,一万多人的龟兹守军能剩下三千名70、80岁的老翁,绝对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龟兹最后的唐军,肯定有大量本地出生的新兵。
公元808年以后,北庭和安西的很多地区都归附了回鹘,包括北庭、西州、龟兹、疏勒、拨换、焉耆、温宿等地。吐蕃的势力,在安西地区仅限于阗等塔里木盆地的南缘一带。
840年回鹘汗国瓦解,842年吐蕃帝国内乱。随后,部分回鹘人投奔北庭和安西,最后发展为西州回鹘(高昌回鹘),并且接受了当地的佛教信仰,汉化程度非常高。这说明,龟兹、西州等地对回鹘人是比较接纳的。
高昌回鹘时期,当地学校都是教授《论语》、《诗经》、《孝经》等中原典籍,只是用“胡语”习读。龟兹也在这个时期,成为高昌回鹘的一部分,但可能由于遭遇战火摧残,后来龟兹在9世纪以后的文化大幅衰落,明显不如高昌(西州)等地繁荣。